铁场下围村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铁场行政村下辖村
铁场下围村,位于清溪镇东北部,距镇政府8千米。坐落于丘陵地带,村外有亚公山,海拔404米。清溪水河流经村南,紧邻茅輋水库。东北接坝尾村,西北接铁场上围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因坐落于上围东南方,且地势较低,而取名下围。
明末清初,属东莞县文顺乡第四都;清中后期,属戎厅。1934年,属清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三区;1955年,属第七区清溪区;1959年,属清溪人民公社铁场生产大队;1983年,属清溪区铁场乡;1987年,属东莞市清溪镇铁场管理区;1999年,属清溪镇铁场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韩姓。明末,韩姓先祖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城东门天宝路边迁移至广东惠州府海丰县企陇田;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迁至广州府新安县铁场船坑蚊帐肚,随后再迁至今铁场上围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再从铁场上围村迁移至当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584人,其中男性280人,女性304人;80岁以上26人,最年长者96岁(男);实际在村人口39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工作194人。外来暂住人口约3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54人。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东莞清溪话。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花生、番薯、甘蔗、香芋、芭蕉、荔枝、龙眼也有大面积种植。2015年,以种植花卉、水果、蔬菜为主。有3家花木场,1家生态园,约30户菜农。村民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传统节庆食品有鹅肉、狗肉、粽子、月饼、汤圆和粄。
省道S358线经过该村。20世纪60年代末通电,80年代末通电话,90年代初通自来水,90年代末通互联网,200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村中有体育广场、篮球场各1个,2个羽毛球场、3张乒乓球台,大小公园各1个。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各1间(藏书3000册)。
村内存有传统客家民居60座。其中代表性民居有铁场客家围,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1988年,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屋后靠山,屋前有半月形的风水塘。平面呈长方形,宽80米,深60米,三合土夯筑围墙,四角有望楼,墙体上有内大外小射击孔。围内建筑排列整齐,风格统一,并且大厅、厢房、卧室、厨房等一应俱全。仍有人居住。
围屋中部有一间韩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分别于清嘉庆十二年、道光二十五年、1988年进行修缮,占地面积240平方米。板瓦屋面,雕梁画栋,三合土夯筑围墙,麻石台阶、门框、柱子。五进,整栋宗祠从空中鸟瞰呈“昌”字形。仍作宗祠使用。楹联“敬其列尊爱其列亲;慨乎有闻僾乎有见”,匾额“爱敬尊亲”“山斗发祥”“五云昭庆”“戬谷”,均书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村里有一座碉楼,始建年代不详。为方柱形,多层;三合土夯筑围墙,墙上有观察窗和射击孔。
该村有韩仲星于2007年编修的《韩氏族谱》。2013年制定《2013年下围乡规民约》。
春节前夕韩氏青年集中一起打扫宗祠;春节期间韩氏宗亲到宗祠上香;清明时节,韩氏宗亲会组织族人一起扫墓祭祖;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诞,村民均到村里的广缘庵祭拜。广缘庵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1997、2011及2016年,供奉观音菩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广缘庵举办路东干部训练班。为市级保护文物。
1943年10月,日军轰炸铁场(含铁场下围村),炸死5人。其中有一颗炸弹埋于铁场客家围内,至今仍未爆炸。
1944年农历二月,中共党组织派王文魁在铁场开办建政训练班,为期一个月。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广缘庵举办路东干部训练班。
该村代表性人物:
韩康(1905—1945),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1945年在宝安沙井新桥作战中牺牲。
韩元仲(1913—1946),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小队长,1946年7月在铁场村执行任务时被国民党军逮捕杀害。
韩留英(1924—),1983年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
韩祺(1929—),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约百次大小战斗,四次受伤,立功受奖20余次。后曾任佛山市标准计量局调研员。
参考资料
东莞地情资料数据库.东莞地情资料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7 15:5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