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前身为铁岭地区文工团,1971年6月建团。1979年为铁岭地区话剧团和铁岭地区曲艺团,1983年铁岭地区话剧团与铁岭地区曲艺团合并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2002年3月,根据市政府市长专题办公会精神和辽宁省艺术团体的总体布局,决定撤消原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和铁岭市评剧团,重新组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形成一团一校(艺术学校),以团带校的格局。重新组建的民间艺术团,已建成为以
二人转、
小品、
小戏、民间歌舞和
民族音乐为主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完成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多年以来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如著名笑星
赵本山、
潘长江、
范伟、
李静、
王娟等为代表的群体;著名剧作家
崔凯、
张超、
王兆山等;著名导演
张惠中、
乔杰、
李春明等;作曲家
逯贵、邓建明、杨春甲等。通过众多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使得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创作排演出了许多
脍炙人口、
百看不厌的优秀艺术作品。
如小品《
三鞭子》、《
一加一等于几》、《麻将豆腐》、《约会》、《如此相亲》、《赶那说那》等。单出头《刘姥姥还乡》、《八戒新传》、《胖婶招亲》、《第二次拥抱》、《黛玉葬花》等。二人转《攀亲家》、《兄妹情深》、《深山红花》、《霸王别姬》、《孟姜女》等。
还创作了大型秧歌剧《乡音乡情二人转》,荣获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金奖,第八届
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大型歌舞《二人转关东谣》、《花开别样红》等,并且部分节目在参加东三省首届
艺术节及全国大赛中夺魁,尤其我团改编的
拉场戏《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曾在日本富山国际戏剧节中获得银奖。2003年部分演员赴韩国参加国际马山艺术节独揽全部金奖。
特别是由赵本山导演、主演,团部分演员参加拍摄的电视剧
《刘老根》、
《马大帅》,由潘长江主演,团部分演员参加拍摄的电视剧
《正月里来是新春》、《笑笑茶楼》在全国播出后,引起极大的轰动,受到了全国观众及国外友人的一致好评,
东北二人转、小品、小戏已走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正以继续发展改革创新的姿态,抢抓机遇、团结拼搏、
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铁岭人发扬
敢作敢为的精神,为了打出地方特色,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于1983年将铁岭曲艺团和话剧团合并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这项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此辽宁的戏剧和曲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多方面人才的整合为辽宁喜剧小品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有着良好的创作班底,汇聚了大量的人才。毕业于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专业的著名回族作曲家逯贵导演了铁岭首部歌剧《洪湖赤卫队》,并创作了大量歌曲、舞蹈作品以及《张志新之歌》等话剧;话剧导演
张惠中毕业于
中央戏剧学院,将专业的戏剧理念运用于拉场戏;舞蹈演员出身的乔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由他导演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令人
耳目一新;后来成为著名编剧的
张超、
崔凯创作了大量的拉场戏和小品。赵本山、潘长江后来调入该团,连同原有的何广顺、李海、李静等优秀演员,构成强大的表演团队。戏曲演员出身的著名编导李春明以百年老戏《瞎子观灯》为基础创作了拉场戏《大观灯》,将京剧、评剧、相声、二人转、流行歌曲巧妙融合,该戏连演几百场,创造了当时全国剧场演出的最高纪录,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李默然以及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的演员曾专程观摩考察。从此,铁岭民间艺术团形成了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一条龙的格局,可谓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大量的拉场戏被创作出来,《双扣门》《双送鸭》《闹鱼塘》《麻将豆腐》都是该团创作的优秀作品。从此,具有鲜明辽北风格的拉场戏正式形成,这时的拉场戏已不同于传统的拉场戏,因为话剧人才的加入使铁岭拉场戏在编剧、导演、作曲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专业性。
拉场戏《1+1=?》是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张超、张惠中创作的作品,原由李海、李静表演,并曾获过奖,后来该团借调赵本山出演男主角,受到同行和观众的认可,赵本山因此正式调入该团。1987年,姜昆率领中国广播说唱团到铁岭演出时,观看了赵本山和李静表演的这个拉场戏,并向中央电视台推荐,《1+1=?》参加了当年的央视国庆晚会。这个拉场戏时间为20分钟,晚会导演曾提出对节目进行压缩,但考虑到节目的完整性这次并未进行大幅删改。拉场戏这种表演形式时间有长有短,如演出全本《
大西厢》共需三个多小时,《回杯记》要一个多小时,而晚会上的拉场戏显然在时间上受到限制。这样,在铁岭民间艺术团后来创作的晚会节目中,就尝试着去掉唱段和舞蹈以节约时间,唱词改为直接说,名称当然也改叫小品了。但创作班底几乎未变,例如编剧崔凯、张超,导演乔杰、张惠中等人就从拉场戏顺利转入小品的创作。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拉场戏作为地方戏曲可以由不同的人来演,观众欣赏的不光是剧情和幽默,也欣赏演员的唱腔和舞蹈,所谓“歌舞演故事”;而喜剧小品则几乎无法重复演出,赵本山首演后别人很难再演,因为喜剧小品的包袱一旦抖出去之后再演就减少了“笑果”,很多喜剧小品几乎都是“一次性使用”。当然这里有一个过渡期,即拉场戏和小品曾在一段时期同时活跃在晚会的舞台上。拉场戏《驱邪》、《麻将豆腐》和小品《
如此竞争》、《老有少心》、《办班》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自从1990年小品《
相亲》在全国走红以后,电视晚会上出现的就主要是小品而非拉场戏了。但拉场戏在电视晚会以外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既有喜剧,又有悲剧,多年来在东北地区仍然深受欢迎,有些剧目如《双送鸭》、《双扣门》、《摘幌》等还被改编成戏曲电视剧,并多次获奖。中央电视台《
曲苑杂坛》栏目至今仍经常播出拉场戏,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拉场戏,但传播较广的往往都是喜剧作品,如《1+1=?》《麻将豆腐》等。拉场戏较其它戏曲剧种更易表现现代生活,因而能较快过渡到喜剧小品这一形式。同时应看到,传统二人转走向衰落实际是伴随着戏曲、曲艺的衰落进行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拉场戏演变为小品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节奏。编曲和演奏两个环节的省略使创作速度大大加快。铁岭小品保留了传统二人转的“说口”,虽然灵魂上仍然是拉场戏,但形式上则向话剧和相声靠近。1986年12月,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被评上全国相声“十大笑星”后赴长春领奖,曾在长春宽城文化馆剧场观看二人转演出,在欣赏了精彩的传统二人转“说口”后李文华激动地说,“二人转的说口就是相声。”他认为同样的包袱二人转演员比相声演员抖得更响,二人转演员彩装上场,又有乐队配合,比相声演员更有气势。二人转“
说口”与相声的密切关系使得二人转演员对相声的借鉴
得心应手。
巩汉林、
范伟、
黄宏、
句号、
宋丹丹等相声、话剧人才的加盟,进一步壮大了东北喜剧小品的力量。赵本山早期表演的小品仍带有很多戏曲的特征,如《相亲》、《如此竞争》背景比较简单,虚拟化特征较大,舞台较为空旷,大多只有一桌二椅。但是他后期表演的小品多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舞台布景越来越真实;《策划》、《同桌的你》中不仅有屋子、窗户还有火炕和饭桌;《狭路相逢》中甚至把真车开上了舞台,这些都反映了编导人员创作理念的改变。早期经常出现的一句一压韵的连环说口,在后期的小品中也逐渐减少。《说事儿》的编剧张猛就大量借鉴了话剧和相声的创作手法,将在中央戏剧学院和
北京电影学院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小品创作,这部作品实际上在形式上已经没有多少拉场戏的痕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