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水打花
民间花会活动
“铁水打花”又叫打铁花,是陕西省米脂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花会活动形式,被视为一种古老的烟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进行表演,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亦有祥和喜庆之意。
历史渊源
铁水打花最初是道士们为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请来民间金、银、铜、铁、锡五色匠人造访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将铁水打散开来,以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师——太上老君。以后五色工匠们在每年的庙会、开业庆典时为显示本门派、本行业气势、取悦社会各界和城乡人民,将铁水打往树上使之更具观赏性,打铁花既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又具五色工匠的行业特点。到北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曾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从前,米脂县城东的三里楼庙会每年都有打铁花助兴。后因种种原因中断,各地相继失传。近年来,米脂县文化部门通过深入民间发掘整理,才使这一传奇的民间焰火传承至今。
很早以前的娱乐活动形式单一,过年时有钱人放炮竹,没钱的铁匠就把炉里的铁水打出去,图个好看和热闹,可谁想到,这火树银花比鞭炮、礼花还要炫丽壮观。这样一代传一代,铁水打花的绝活就流传了下来。是那个时代的礼花。
表演形式
铁水打花的主要工具是坩泥锅和坩泥勺,那是用一种极耐高温而极粘的“泥”捏制的,坩泥锅的样子就像旧时的一种食品——窝窝头,坩泥勺的形状很像古时候的指南针——司南。这都是能工巧匠几下就可以完工的活计,然而非常易碎。铁水打花的主要原料为生铁、锯沫等。夜幕降临,匠人们将砸碎的生铁装入坩泥锅中,在拉风箱的作用下,上串的火苗和炉底被吹出的炭花成了打树花之前一道绚丽的风景。待铁熔化成沸腾的铁汁后,打花者从坩泥锅中用坩泥勺舀出铁水,倒在放有湿锯沫且用水浸泡过的木板上,锯沫立即燃烧,但不着火,打花者即快速离开炉子,平端着盛上铁水和锯沫的木板跑出几十步,先将铁水与锯沫向上抛起二、三十公分,在铁水还没有洒落的瞬间,用木板对准铁水猛击,酷似棒球运动员击球时的动作,顿时,铁花像金蛇飞舞,流光溢彩,从高处倒悬坠落如火山喷发,火花稀落之时又如火树银花,场面甚是壮观。
据说,最初铁水打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在火炉里加些铜、铝,打起的“花”就显得五彩缤纷了。但是为了节省成本,至今还是只用金属原料铁来打花。
打铁花必须有高超的打花技艺,难度较大。很多技巧只能在操作和实践中去体验,去领悟,而且需要一定的胆量。所以千余年来,这种技艺只是在铁匠和铜匠中流传,铁水打花的铁水温度可以高达1600℃~1700℃,温度不够铁水溅得不散,也迸不出金花,若溅到表演者或者观众的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铁水打花的把式都是经验丰富而且胆识过人的高手。他们表演的时候都要戴一个大沿帽子,并且把劳动布衣裤或者老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这样可以防止被飞溅出来的铁花烫伤。
米脂铁水打花是陕北地区较为独特的民间焰火艺术,它既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铁水打花还具有它的实用价值,它的成本不高,取材方便,可多可少,表演灵活,近年被发掘出来后,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喜爱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据说在打花鼎盛的“农具厂”时代,工匠们往往十多家一字排开,无形中你追我赶,一家胜似一家,场面颇为壮观。和其它地区相比,山西和河北省蔚县的打花都是把铁水摔在墙上,而米脂击向空中,技术含量要高。
传承保护
早期冶铁的工匠们在用他们的汗水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这种营造欢乐气氛、庆贺节日的独特方式。然而随着烟花焰火的异军突起和铝合金,塑钢,不锈钢等材料日新月异,铁匠和铜匠的前景渐趋衰落。且由于组织不易,后继无人,现濒临危境。米脂县打花的组合是艾小师傅、何和旺老人和他的两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儿子。至于孙子辈,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去动这些老玩意。铁水打花作为民间传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习俗的命运并不可观。
米脂县为了大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为了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个曾经特有的民俗活动,米脂县委、县政府已做出许多努力:每年拨出专款,邀请打铁花艺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南河滩进行表演;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一支专门的铁水打花表演队,让它走出米脂,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米脂;将传统的火炉改为乙炔气炉,把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技艺当中,使之更具环保性、安全性、观赏性。但愿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民俗活动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别样的喜庆和欢乐,也愿这样古老的民俗活动能有更广阔、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11:5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