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耙县(现旧县村)是广东
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的一个村。
村况
广东
湛江市
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位于湖光镇西南方向2.5公里处,距离
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1.5公里,全村现有人口6080人,耕地面积4500亩。旧县村交通较为便利,省道黄海线从村前穿过,铁耙溪沿村东南方向流淌而过。
遂溪县治
旧县村(原铁耙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多年。当年
隋文帝平定南方的陈国,结束南北分治的南北朝,重新统一全国,便将当时辖有
雷州半岛的南合州改为合州,在州内增设铁耙县。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扇沙、椹川二县并入铁耙县。据史载,铁耙的名称来源于该县城前的铁耙溪(即现桥西溪)。因水中露出的岩石凹凸不平,形象耙齿,故名为铁耙溪,县城“以水名铁耙溪故名。”
据考究,铁耙县治设在旧县村共382年,铁耙县衙建在旧县村龙眼井以北的地方。龙眼井系县衙内的东、西口井,两井相距30米,形似龙眼,系宋朝所建,西井入棱八面,又称“八角井”。
两井泉量一贯稳定,水位高,水质净,味甘凉,现井水还可饮用。现尚存衙门两具古狮,大小一致,形态相似,仰坐状,造型古拙,工艺粗犷。
旧县村位于铁耙溪出口处,是当年县之中心。出铁耙溪走海道,东行直抵县东隅
东海岛;南行经
海康县(现
雷州市)、海安直抵琼州和郡治合浦(隋时,铁耙县隶属合浦郡,合浦郡又曾称合州);北行可通我国东部沿海各都城,沿铁耙溪西北上,可达本县腹地。若走陆路,贯穿南北之官道经村村西。这里水陆交通甚为方便。就我国古代运输业发展而言,水运优于陆运。隋朝,我国造船业已相当发达,这里水运条件如此优越,是把县治设在这里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一个因素是在以农业立国的年代里,铁耙县“腹地大半山硗砂薄”,旧县村一带“土厚地衍,鱼盐鳞集,诚一邑之活壤也”,旧县村南面的大片水旱保收田,向来称那仓洋。“那仓”壮语词,意为高产良田。
明清建筑
沿县衙北上的一条
青板古铺成的巷道,称为中央巷。此巷两侧现存明清时期古屋高大,饱经沧桑,风韵依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建筑遗件,如圆石柱,石柱基更是种类繁多,有鼓式的,覆盆式的、葵花式的、半墩式、罗纹式的等等,厅堂前的屏风基石不少。石琢器具有石马糟、石磨、石臼、石洗盆、大浴盆,还有供穿杠练习举重的石轮,供套木桩以拉绳晾晒衣物的桩基石。又有民谣:“八角井、中央巷,金九埕,银九缸……”。看来,这里可能是古代的大户人家住宅区,相传县衙原设在这条巷里。
旧县村保留有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70多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泰山府及彭氏公祠后的八座民居。泰山府据说是唐代古庙,古时称为“府”的神庙不多,泰山府中之神威武骁勇、神通广大。近代专家对“泰山府”的考究意见不一,但普遍的说法认定是唐代的古庙。泰山府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规模宏伟,庙中两樽神像的构造系软身结构。现存有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铁钟一座,通高68厘米,口径52厘米,两侧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庙具有考古价值,塑像、雕刻艺术值得研究,系市文物保护单位。八座民居分布在同一条巷子两边。每座
房屋占地面积4-5百平方米,三进两院。第一进建门楼,门楼高约5米,有吉光、景福有余、荣光等吉祥之意的字书于门楣上,一进之后是大院子,大院子中种果树或放置用具。第二进是厢房,东西厢房各有两间,高约6米;厢房与正房围着一个小院子。 第三进是正房,有三间,高约7米。正房厢房之间还开一个侧门,进去之后,又是一排房子,依着正房和厢房而建。房屋外墙系明清时期的红砖,正房、厢房、门楼群的屋脊均雕龙刻凤,有的墙壁上还画着鲤鱼戏水、花开富贵等图案。整座房屋显得气势恢宏,从中既可看出当时屋主的富有,又可看出明清时期我国已有很高的建筑艺术。
旧县村现遗留有四块清朝时期的碑刻,其中有三块为嘉庆九年的“悠久碑记”、十一年的“仁生序文”和嘉庆十三年的“于好会碑”;另外一块为乾隆三十九年的“东岳会碑”。这些碑刻对研究清朝时期旧县村的文化民俗提供了帮助。
文笔塔
县衙东北面有文笔塔遗址,此塔建造和圮废年代失传。“塔飞雷州”的传说在村中可谓“家喻户晓”。塔是不会飞的,细玩此说之意,可能此塔圮废后,雷州才建造三元塔(三元塔建于公元1613-1615年),古塔遗址周围散布有石料构件几十块。这些构件规格不一,形状各异,精粗尤殊。但从方几、方盖、四壁均为凹刻坐莲观音的方“银宝炉”以及可并成方形的边条石来看,可断为方佛塔。唐代前之塔,多为方形石塔,故可断为唐代佛塔。唐代经过贞观之治,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奘取经回国后,我国出现奉佛风。那时椹川、扇沙二县已并入铁耙县。铁耙县疆域扩大了,经济发展了,建塔的条件具备了。此塔建在龙眼井东北制高点上与传说中之衙署相距较远,迥避了“衙宇忌塔压”的古讳忌。据考究,塔周围摆有实石茶几、石案台、石凳等。古时一些文人常云集于此,吟诗作对,抚今颂古。现塔址周围散布有“塔脚石、茶几、案台、石凳”等古塔遗物数十件。
此外,旧县村后园山现存有古墓群76座,年代从宋、元、明清至民国,延续约800年。古驿道从旧县村西边经过,古驿道上的石桥——铁耙石桥遗址尚在,铁耙石桥建在旧县村西边1公里多的铁耙溪上,是通往雷州、遂溪官道上的一座古桥,相传宋朝宰相李纲被贬雷州时,湖光岩愣严寺的宗师曾相送至此,留下宗师送李纲千古佳话。
旧县村于古代是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后来由于地层变化,铁耙溪水源减,海水退缩,湖阳岭向来少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村北溪道日渐淤塞。“文革”期间,当地军民又在铁耙港口筑堵海大堤,把港内滩涂辟为粮油生产基地,沿原港的主航道两侧修建鱼墉、虾池。因此,造成故址岛迹隐没,面貌全变了。
傩舞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旧县村民在广场“泰山府”祠庙前举行“傩舞”表演。傩舞起源于我国隋、唐时期宫廷与民间宗教祭祀的活动,是一种古老文化现象。它表现了先人们敢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以及遗灾送福,祈求平安的良好愿望。
旧县村是隋、唐时期铁耙县治所在地,傩舞作为当地一种古老文化艺术,流传甚广。现该村傩舞已于1993年作为国家文化科研重点项目,收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这是同东海岛《人龙舞》一起入选国这级的两个民间舞蹈。 年,傩舞又被列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旧县村现保存有完好的傩舞面具七个(分别为车、麦、李、刘、洪五将和土地婆、土地公),据专家考研是明代遗物。
旧县村姓氏现为彭姓,村中自清朝以来出了两位武秀才彭竹修、彭梅修;民国时期出了一位彭景才;村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的继承人彭锦春。旧县村的习俗规制为每月正月十五和三月廿五至廿七进行“考兵”年例。“考兵”年例的队伍约有3000多人,从旧县村出发,穿过邻近的外坡、山后、后排、下埠等四条彭姓自然村。村中每五年一届的考戏、考歌的习俗由来已久,还有元宵节令、行香朝拜也历史悠久。
随着铁耙县遗址全面对外开放,相信旧县村这条具有1400多年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古县城遗址,将成为湛江古迹文化历史旅游一个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