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红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长江华晟影视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出品的近代革命题材电视剧,由
路奇执导,
赵文卓、
李欣汝、
刘名洋、
周航、
李呈媛、
刘德凯等人出演。
剧情简介
刘铜锣,是与方杠子、戴慧平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黄安(红军时期改县名红安)三兄弟。在一起念私塾、斗军阀的少年时代义结金兰,成为生死兄弟。长大后,参加了黄麻起义的刘铜锣、方杠子逐渐成长为骁勇善战的红军年轻将领,而戴慧平则成为备受器重的国民党青年军官。在鄂豫皖苏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中,三兄弟战场上是对手,私底下却依然是兄弟。方蕾、曹丽君则作为三兄弟青梅竹马的伙伴,在共同的革命历程中结下了可歌可泣的友情加爱情。
红军时期,刘铜锣从黄麻起义第一个杀进黄安城的大英雄,到私自动用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血战红安,再到与左倾冒险思想作斗争,直至发明“水牛阵”成功突围渡江,一代战将性格鲜明,战功赫赫。
抗日战争爆发,刘铜锣三兄弟再次携手,从保卫家乡红安到奇袭日军机场、从击毙日军联队长到方蕾不幸被俘牺牲,直到刘铜锣刀劈日酋取得抗战胜利,兄弟三人在纷飞战火中经历了一次次的生死考验。方杠子还邂逅了一段与日本女子宽子的凄美爱情。
解放战争时期,刘铜锣的中原军区面对戴慧平的大兵压境,一曲精彩的“空城计”让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对六万中原解放军的“包饺子”阴谋化为泡影。此后,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的纵队司令刘铜锣,在福建前线追上了老朋友又是老对手戴慧平,兄弟情、家国恨再次上演,最后刘铜锣义释戴慧平,救回了方杠子。
1955年,刘铜锣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因战争致残的方杠子却成为“无衔将军”。
改革开放后,身为台湾富商的戴慧平回家乡红安投资,与刘铜锣、方杠子再次相聚,宽子与杠子的日本女儿方小蕾也来到生父身边团聚。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红安籍铁血战将的战争传奇化作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分集剧情
以上来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角色介绍
幕后花絮
①《铁血红安》于2013年夏天在湖北红安拍摄,正值红安最热的季节,“每天都是37度以上的高温,片场几乎天天都有人中暑,这也是我拍的最辛苦的一部戏。”回忆起《铁血红安》的拍摄过程,李呈媛记忆犹新。她解释,因为抗战剧中不能有电线杆等现代建筑物,拍摄地点选择在最偏远的山区,“现场也没有什么遮阳的地方,穿着厚厚的高领‘风纪扣’军装,在近40度的高温下拍打仗的戏,焐了一身的痱子。”不仅要忍受着装的闷热难受,化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拍摄老年的戏,每天光化妆就要用4个小时,厚厚的硅胶贴在脸上不透气,还要在上面描上鱼尾纹等,热气被憋在里面出不来,到晚上卸了妆,脸上都是红点点。
②
李呈媛此次是首次接拍战争题材电视剧,这与她熟悉的广告拍摄环境大相近庭,再加上炎炎烈日,让生长在湖北的李呈媛都难以适应。在一次跑炸点的戏份当中,由于身着厚重的军装,又连续跑了几次,李呈媛当场中暑晕倒在地,这一情形吓坏了片场所有人,经过短暂的休息,李呈媛便又整装上阵。
③拍摄期间演员之间还成立了一个“不倒会”,就是比赛谁又顺利地坚持了一天没有中暑,先倒下的就要请其他人吃饭,最后演员们依次不敌酷暑,只有赵文卓凭过硬的身体素质和高度敬业的毅力,一次都没有热倒,大伙都对赵文卓钦佩不已,纷纷直竖大拇指,五体投地地高呼其为“不倒男神”。
④为了拍摄“刘铜锣”的老年阶段,赵文卓为此可少吃苦头。要做出皱纹的效果,脸上必须涂满乳胶,光化一个老年妆就要三个小时。而且拍摄阶段赶上红安连日酷暑,38度高温难耐,因天气缘故整个妆只能保持四个小时,所以拍摄时间变得非常紧张,不仅要迅速且高质量地完成表演,即便休息的时候也不能卸妆。高强度的拍摄和艰苦的环境,包括赵文卓在内的一些老妆演员,皮肤贴着乳胶还是难逃过敏起大泡。
荣誉记录
2015年12月23日,荣获第三十届电视剧飞天奖“剧目奖”《入围》。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剧以“共和国第一将军县”红安为创作背景,目的是为了发掘红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将军文化品牌,提升红安文化、旅游及多种产业链的全面快速发展,其剧组都是一流人士。
为了《铁血红安》剧本创作,朱苏进多次深入红安采风,深入研究将军事迹,从红安两百多个将军的鲜活故事中凝炼出“刘铜锣”这一全新的荧屏艺术形象。他说刘铜锣身上集中体现着红安人的野性、勇敢、牺牲。
拍摄地点
为电视剧《铁血红安》拍摄取景,该制作组重点走访了龙王山村大岔塆村、龙王湖平顶山塆村、八里湾村叶家河、陡山古村陈家下屋等古村落,重点挖掘红安城中古村落遗迹。拍摄组一行对红安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遗址赞不绝口,表示电视剧的拍摄一定会选取合适的镜头,全方位多角度地载现红安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真实写照。
而为了还原红安真实的场景,使画面更符合红安的历史风貌与人物特征,剧组刻意远离非严肃题材创作的重灾区,在红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红安县专门搭建了一座典型的长江流域大别山区徽派建筑风格的影视城,使剧组得以全程扎根红安完成拍摄。
播出信息
剧集评价
正面评价
该剧自开播以来,便凭借精良的制作、强大的阵容、独特的题材、积极的“红色正能量”主题赢得了超高人气。与此同时,随着剧情的展开,相似的热血经历,熟悉的场景,也引起了老区红安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该剧以全景式的宏大视野、多维度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红安人民敢于征战、不胜不休的抗争历史。而相关的故事及情节,又紧紧围绕男主角刘铜锣打土豪、分田地、保卫家乡红安、抗击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等奋战过程分阶段描述,使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了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戏剧性和崇高感,将无数观众的思绪吸引到当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之中(腾讯娱乐评)。
传递真善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亦是《铁血红安》的创作初衷。具体而言,该剧既有对由于社会环境改变而导致的人性缺失的感叹,也有对民族大义的尊崇及弘扬。透过这部剧,观众可知道,“真”在于它用现实主义笔触记录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善”在于勇敢揭露和批判了极端社会环境下的丑陋人性,且褒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命力;“美”在于民族危机关头,红安人民所迸发出的那种朴素的大义观、无畏的民族自豪感。有人说,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发现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电视剧《铁血红安》以荡气回肠的烽火爱恋、无畏的民族大义观、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做到了这一点(人民娱乐评)。
印象最深的是这部作品用审美方式形象化地塑造了重理想、讲信仰、有骨气、有硬气的中国精神,传奇不离奇,戏剧不戏说,传情不滥情。既有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又有时代特色和引领作用,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新要求的一部成功之作、创新之作,也可能成为一部由“高原”走向“高峰”的精品(
仲呈祥评)。
负面评价
剧中“刘铜锣”被绑”列宁“号飞机机翼投掷手榴弹,却并没有死亡的剧情被网友称作太狗血(前瞻网评)。
该剧后期的配音效果令观众前一秒为其热血沸腾,后面就被完全跟不上嘴型的配音带出了戏。不仅主演如此,共产党的司令政委、国民党的师长团长、乃至通风报信的群众演员,从上到下整个配音成为了全剧一大败笔,音色毫无辨别性,且集体融入不到演员的戏份当中去,反而令表演显得做作而大打折扣。此外,相对集中的炸点通过远近景的切换倒是再现了烽火硝烟,但是做出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红安城城墙被炮火肆虐后的场景却不是断壁残垣,老君山上土匪寨棚被炮火轰炸后的场面竟然是拦腰折断的效果。另外李呈媛饰演的卫生队队长曹丽君,被活埋时是卷发,入山之后是齐耳短发,回到部队瞬间变长长的麻花辫,华丽丽带着观众出戏了。这样的制作不禁令观众对“精益求精”产生了质疑。
除了制作上的粗糙之外,《铁血红安》剧情上的逻辑也给角色的丰满性塑造淡化了些许。刘铜锣、方杠子、戴慧平三个拜把子兄弟在土匪、共产党、国军三种迥异的身份设置上本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开篇刘铜锣的土匪帮与国军韩石对阵时,刘铜锣与戴慧平的兄弟矛盾初现;刘铜锣加入红军之后,思想上的转变过程等。但是在铺垫了刘铜锣的义薄云天、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的性格,却在如何对共产党“心服口服”的转折点上叙述得单薄,因为遇到昔日老师李坪山和昔日土匪头子薛以诚变红军,便转而要加入共产党,因为自己私自动用飞机,李坪山被关禁闭便一气之下出走,回来便坚定了信念,而在刚刚坚定了信念之后,又遇到李坪山被秘密调查,这样的变故对老共产党员都是一次检验,更何况是在共产主义认知上依旧显得“幼稚”的刘铜锣了,思想转变之快显得空洞无力。
不难发现,《铁血红安》是想把刘铜锣塑造成“李云龙”似的人物,观众们对李云龙负伤的印象莫过于一次重伤住院结识田雨的情节。但是在《铁血红安》里,十集之内,刘铜锣便数次遍体鳞伤,在县大牢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法场被劫出来之后便立即生龙活虎、谈笑风生;被炮弹炸到本已经没有了心跳,葬入时却被抢救了回来;两次死里逃生让观众感叹其生命力顽强之后,还没等观众缓过神来,刘铜锣又出现在了飞机上,且不说空中气流没有吹走他,上天入地的一场坠机事故居然再次令其死里逃生。这不是打不死的“李云龙”,活生生是“打不死的小强”。不仅刘铜锣个人开挂,剧中集体“大刀战机枪”也是打得精彩,即使在大雾中,敌人看不见我,我们依旧能够大刀向国军脑袋砍去,这集体开挂的水平也是相当高了(新浪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