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锡刻镂技艺
湖北省荆州市地方传统技艺
铅锡刻镂技艺,湖北省荆州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的使用通常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据文献记载,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盛装物体,一是陈设布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省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1965年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的青铜剑,剑刃薄而锋利,色泽如鲜。1978年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纹饰华丽,其青铜冶铸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楚式青铜器具的重要工艺——铅锡刻镂技艺在荆州得到很好的传承。
铅锡刻镂技艺是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铅锡刻镂技艺利用铅锡的独特性能,用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入模成型等手法,把平面的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型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制成精致的原模。铅锡刻镂技艺不仅解构了众所周知的传统失蜡法、漏铅法、陶范、金属范的内在玄机,还集中使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绘画、线刻、平面、立体、浮刻、镂空等各种手法。铅锡刻镂技艺具有隐密性特征,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工匠私传。
工艺特征
铅锡刻镂”是荆州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核心技术,利用铅锡的独特性,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精致的模型。有专家曾说,“铅锡刻镂”技艺对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模具制造技术提供了切实的范例,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原真性修复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万物有型,物象必实,实则可镂”,铅锡刻镂技艺重刀功,雕刻时要“肩背紧、手腕活,脚落地、手落桌”。
下刀要谨记“挑刀指用劲,以免伤眼窝”。“用刀力必致,用针力上尖”,尽管花饰繁缛,但是有章可循,“单元相同刻一侧,花形相对刻一片,平起平走刻一排”,这样“每刀相连,前后相引”,方能“四平八稳,镂花凝重”。
雕刻过程也是磨砺心智的过程,“恒定心力,眼手一致,宁停不急”,“紧而不急,慢而不松,心气平和”。刻错了也不必担忧,“如有错,宁可错不可乱”。
铅锡刻镂的特点还在于,一旦刻错缺损,不必从头做起,施行局部修复即可,“审形若要改,改动应先思”。
除此之外,铅锡刻镂技艺还有一套严格的心法口诀,做工时不仅要心如止水,还要根据不同的工艺流程默念心法口诀,这些心法口诀“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敖氏家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世代相传,把无形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用技艺,并在传承中将新的体验与心法融会贯通,丰富了青铜文化的人文内涵。
工艺流程
铅锡刻镂技艺工序繁杂,一般要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特定的模型。下面为主要工艺工序及其要诀。
一、制模
“制器先有模,无模难成器,成模有尺寸”、“成模上铅锡,刻镂驰其中”。制模有技巧,“圆刮方削成模道,动物成模先观形”、“分划分三四,六八方位出,宫格画纹饰,上下高低皆有度,反复比较能安心。”
二、雕刻
铅锡刻镂技艺重刀功,雕刻时要“肩背紧、手腕活,脚落地、手落桌”。下刀要“挑刀指用劲,以免伤眼窝”。“用刀力必致,用针力上尖”,尽管花饰繁缛,但是有章可循,“单元相同刻一侧,花形相对刻一片,平起平走刻一排”,这样“每刀相连,前后相引”,方能“四平八稳,镂花凝重”。雕刻过程也是磨砺心智的过程,“恒定心力,眼手一致,宁停不急”,“紧而不急,慢而不松,心气平和”。刻错了也不必担忧,“如有错,宁可错不可乱”。
三、改动
铅锡刻镂的特点还在于,一旦刻错缺损,不必从头做起,施行局部修复即可,“审形若要改,改动应先思”。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铅锡刻镂技艺具有四个重要传承价值。
一是历史价值,古代青铜器艺术称为“邦国大器”,具有浓厚民族特点,是国家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历史,凝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传承人复制的古代青铜器,印证了“铅锡刻镂技艺”的历史价值。
二是工艺价值,“铅锡刻镂技艺”的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都是对制作者文化艺术修养的考验。每道工序都充满人工行为,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审美情趣。将制作者的文化底蕴蓄藏其中,文化理念展现其表。
三是经济价值,“铅锡刻镂技艺”提升了青铜器制作工艺水准,提高了青铜器艺术和经济价值,凡是用“铅锡刻镂技艺”复制的古代青铜器,是普通青铜器价值的几倍之多。
四是学术价值,“铅锡刻镂技艺”为从事青铜器金属制模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和完整的传统工艺过程。为青铜艺术及铸造工艺的学术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传承现状
敖朝宗作为第四代传人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和外祖父学艺20余年。其子敖兴华为第五代传人。一家人如今经营着敖氏家庭作坊。敖朝宗致力于文物修复及仿复制,曾多次受邀湖北省考古所、湖北省博物馆,参加文物发掘与文物复制工程。
敖朝宗已经将这门铅锡刻镂技艺传给了他的儿子及儿媳,一家人都从事着青铜器的制作。敖老师说,艺术离不开生活,他们凭借这门手艺老老实实吃饭,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因铅锡刻镂技艺依存于古代青铜器的复制和满足国家文物单位修复古代器物的需要,故而技艺传承较为艰难,保护和传承铅锡刻镂技艺已迫在眉睫。
传承人物
敖朝宗,男,1944年5月出生。2012年12月,敖朝宗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荆州市申报,申报项目:铅锡刻镂技艺。
保护措施
2012年,在武汉高龙城非遗传承园内,敖朝宗得到免费提供的100多平方米的店铺,用来展示和销售其非遗作品,以及帮助包括敖朝宗等人寻找产品销路、建立传习所、与武汉高校建立产学研中心、在社区居民和大学生中培养学徒。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荆州市艺术研究所)获得“铅锡刻镂技艺”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荆州市艺术研究所)获得“铅锡刻镂技艺”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0年,传承人敖朝宗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使用铅锡刻镂技艺制作的青铜器精品展示到了全世界面前。
2012年,传承人敖朝宗作品“神兽”在天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展出。
2017年10月,在武汉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铅锡刻镂技艺等亮相。
荣誉表彰
2010年10月,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敖朝宗的作品获得银奖等各项奖项。
2012年,在天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展示。敖朝宗作品“神兽”代表“铅锡刻镂技艺”被印上了中国邮政系列邮票。
参考资料
千秋不朽匠人心.中国网.2010-09-07
铅锡刻镂.湖北省文化厅 .2014-01-0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