铚,汉语三级字,读作铚(zhì),其本意为一种小镰刀,古时用以割禾。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韵会》陟栗切,音窒。《说文》获禾短镰也。《释名》銍,获黍铁也。《诗·周颂》奄观銍艾。《传》銍,获也。《疏》銍器可以获禾,故云获也。
又《小尔雅》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銍。《书·禹贡》二百里纳銍。《传》銍刈,谓禾穗也。《疏》禾穗用銍以刈,故以銍表禾穗也。
又《广韵》古县名。在谯。《前汉·胜传》攻銍酇苦柘谯,皆下之。《注》五县名。銍音竹乙反。《地理志》沛郡銍县。
又通作。《史记·秦本纪》百里奚曰:臣尝游困於齐,而乞食人。《徐广曰》,一作銍。
又《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义同。 《集韵》或作。
考证:〔又通作。《史记·秦本纪》百里奚曰,臣尝游困於齐,而乞食人。《徐广曰》銍,一作。〕 谨照原文銍一作改一作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