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铜,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tóng,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为金属名,古称赤金;后引申为铜质器物的省称,还可用来比喻坚强、牢固。
字源演变
铜(繁体)自金文至楷书字形皆为从金、同声。“釒”为金粒,作为形符,表示义与金属有关;“同”为会合、聚集,于此作为不示义的声符,表示音读。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现代汉语规范字作“铜”。
《说文》:“铜,赤金也。从金,同声。”《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春秋时金文洹子孟姜壶:“齐侯拜嘉命,于上天子用璧备一𤔲(笥),于大舞(巫)𤔲(司)折(誓)于(与)大𤔲(司)命用璧、两壶、八鼎……用铸尔羞铜,用御天子之事。”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铜,赤金也。从金同声。徒红切
说文解字注
铜,赤金也。
铜色本赤。今之白铜、㸃化为之耳。《食货志》曰: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孟康曰:赤金、丹阳铜也。按丹阳铜卽吴王濞传章郡铜山、货殖传章山之铜也。
从金。同声。
徒红切。九部。
康熙字典
《唐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𠀤音同。《说文》:赤金也。《本草集解》:铜有赤白靑三种。赤铜出川广云贵等处,山中土人穴山采矿,鍊取之。白铜出云南,靑铜出南番。《广韵》:金之一品。《前汉·律历志》:凡律度量用铜者,取为物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节,不为霜露风雨攺形也。
又自然铜。一名石髓铅。
又铜靑。《本草集解》:铜之精华,卽空绿,以次空靑也。《抱朴子·金丹卷》:铜靑涂脚,入水不腐。
又地名。《左传·成九年》:执诸铜鞮。注:铜鞮,晋别县,在上党。《前汉·地理志》:益州郡铜濑县。
又山名。《前汉·吴王濞传》:吴有豫章郡铜山。
又官名。《前汉·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属官有辨铜令丞。注:辨铜,主分别铜之种类也。
又宫名。《左传·襄三十一年》:铜鞮之宫数里。注:铜鞮,晋离宫。
又人名。《前汉·古今人表》:铜鞮伯华。
又《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注:铜池,承霤也。以铜为之。
又《古今注》:秦始皇有名马曰铜爵。
又《史记·孝文本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
又与洞通。《山海经》:洞庭之山。注:洞,或作铜。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汇
韵书集成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9:08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