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妓二首
唐代王勃诗作
《铜雀妓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描写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两首诗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情思愁苦,格调沉郁。
作品原文
铜雀妓二首1
其一
金凤邻铜雀2,漳河望邺城3。
君王无处所4,台榭若平生5。
舞席纷何就6,歌梁俨未倾7。
西陵松槚冷8,谁见绮罗情9。
其二
妾本深宫妓10,层城闭九重11。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12,罗衣谁再缝13。
高台西北望14,流涕向青松1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其一
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其二
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酉北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创作背景
《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作者曾由洛阳去冀州游玩,途径铜雀台,见陈迹而顿生盛衰之感,于是创作了《铜雀妓二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情思愁苦,格调沉郁。
第一首诗看似写铜雀台,实际上是写生活在铜雀台的人们,写威武一时的魏武帝,写曾经在魏武帝面前笙歌艳舞的歌妓们。前四句先是交待铜雀台的地理位置,气势壮阔;接着用人与物构成鲜明对比,流露出深沉的人世沧桑的感慨。颈联用物与物作对比,“舞席”已不复存在,曾经舞影翩翩、轻歌阵阵的场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房梁——过去场面的见证物还没有倾塌。上一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场面,下一句叙述眼前的凄清冷景,有人去楼空、转瞬即逝之感。最后引发深深的感叹,感叹生活在深宫歌妓的悲惨命运,她们才是最令人同情的。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分别构成对比,人与物对比,物与物对比,在回忆过去繁盛与热闹之中展现眼前的衰败与冷寂,艺术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首开头“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而此时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自然不能为他人歌舞、修饰容貌。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更可悲。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
名家评价
其一
清·屈复《唐诗成法》:上“金凤”、“铜雀”、“漳河”、“邺城”写得如君王仍在,忽接以“无处所”二句,如梦方醒。“西陵松槚”添一“冷”字,正与“金凤”二句对照。“谁见绮罗情”再问一句,孟德有知亦应失笑也。
清·谭宗《近体秋阳》:语简而尽,意浅而至。故曰:言莫奇口头,理莫窅于见前。不独诗,然而诗为甚(“台榭”句下)。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初日君臣,惟沿粉黛,百篇一色,蜡味索然,及乎“四杰”开津,渐流情节矣。各取对起,已紧凑,三、四最浑,神韵绝尘,结亦稳静,惟第五稍为生晦,未振齐梁。二、三、四淡雅,而情自黯然。结总缴仍顾“无处所”字绪。李白由曰:五句固似生晦,然意承三句,六句承四句说,故亦未足为嫌。
其二
明·陆时雍《唐诗镜》:子安才雄,五言律往往有一气浑成之势,律自不得拘得。看渠一意转合,视之平平,拟之难到。中晚之视初唐,六朝之视汉魏,俱若此矣。
明·钟惺《唐诗归》:浑秀出脱。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至此才是真律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神满极矣,运词更以识胜,所以难及。
明·邢昉《唐风定》:凄婉无繁辞,以淡为神。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此以古题作近体而不失古意,较之比邻拟乐府者,几于金矢之别也。初,魏武遗令中有“台上设帷帐,朔望上食奏乐,汝等望我西陵墓田”之语,故是诗专就此一段写出、闲挑冷逗,似弗欲深刻讥议,而讥议自切。斯便是古意所在,俾后世君公将相,不免情痴如阿瞒者,稍于此得一知解,其提撕警觉之功,埒于西方文字矣。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2:5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