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诔
汉语词语
铭诔[míng lěi]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多见于中国古代,兴于汉时。与普通悼文有很大不同,铭诔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下令专门写作的官员为其作铭诔,亦表哀思。
古述释义
铭诔(lěi):泛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荀子·礼论》:“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 杨倞 注:“铭,谓书其功於器,若 孔悝 之鼎铭者;诔,谓诔其行状以为諡也。” 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周 世盛德,有铭诔之文。”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七略》惟有诗赋,及 东汉 铭诔论辩始繁, 荀勖 以四部变古, 李允 、 谢灵运 继之,则集部自此箸。”
作用特点
铭诔兴于汉时,在中国其后历史中一直有沿用。因当时的历史特点,其与普通悼文有一定的同异性。铭诔在其历史当时的作用及主要特点有三。
表彰功勋
被作铭诔的大多是对国家有贡献之人,无论谋臣文官还是武将,君王在其身故之后,命专门负责写作的官员作铭诔,表彰其人生前功勋。所以,铭诔的主要内容就是叙述死者经历,表彰其功德。作铭诔在中国古代是对身故臣子一种较高甚至是极高的表彰。
表达哀思
为人作铭诔,除表彰外,亦表达生者对逝者深深的哀思。究其历史当时,则多是君王追思其臣子。
政治作用
铭诔因历史特点,不止是一种文章,亦是一种政治道具。例如作铭诔兴于汉末,历史当时群雄割据,天下大乱,战争不断。因战事较多,则当时战事功臣也较多,其臣身故之后,君主命人为其作铭诔,歌功颂德,深表哀思,可能是真情表露,亦可能带有作秀成分。等同于在昭告世人,臣子为我出生入死,我待臣子亦然温情致至,视为家人,不会忘怀。显示自己乃当世仁君,鼓动生者为自己尽忠。无论是作秀还是真意追思逝者,只是单单作铭诔往往略显单薄,所以君王一般在作铭诔的同时,还有一些其它追思行为,例如亲自哭丧,将其厚葬,善待其子嗣等等。
衍生作用
铭诔除了其历史当时的作用,在其后也表现出其衍生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帮助我们后人了解中国历史。铭诔因其文章的性质,不太可能像正统史书一样辞藻平实。但其作成都是逝者逝后不久,作者在逝者同一势力之下,一般对逝者也较为了解。铭诔叙述的人物生平多为一手资料,较为可信,可帮助我们后人了解古代名人事迹。
作铭诔示例
以下摘自《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馀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二子烈、封,年各数岁,权内养於宫,爱待与诸子同,宾客进见,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岁,令葛光教之读书,十日一令乘马,追录统功,封烈亭侯,还其故兵。后烈有罪免,封复袭爵领兵。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凌统参加过诸多大小战役,战功颇多。后来其君主孙权兵败合肥,凌统率部亲自断后,其部下全部战死,凌统负伤累累亦杀敌数十,估算着孙权差不多走远,凌统才跳入江中,后被救起。
后来凌统因病身故,孙权就命人为其作铭诔,当时负责的官员名为张承
参考资料
铭诔.在线汉语词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3 16:02
目录
概述
古述释义
作用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