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位于
山东省临沂市,与金雀山东西对峙,因盛开金黄色、银白色两种草花得名,均系汉代重要墓地,自1970年以来,先后发掘墓葬百余座,出土大批珍贵文物。
景点简介
临沂市区东南有两座山岗,古代相传此处遍生一种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鲜花盛开,花朵形似云雀,东岗为黄色,西岗为白色,故两座山岗得名
金雀山和银雀山,均系汉代重要墓地,自1970年以来,先后发掘墓葬百余座,出土大批珍贵文物,现已在银雀山西南麓建成我国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82年2月动工兴建,1989年10月落成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银雀山汉墓厅和竹简陈列厅为仿古式、歇山斗拱、灰陶瓦顶、赤柱丹梁。院内松柏花竹,长廓环绕,山水相映,整体设计融仿古建筑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堪称鲁南参观游览胜地。
旅游资源
清真古寺
银雀山东麓有始建于元朝的清真古寺一座。古寺坐西向东,面朝古沂州路,与红嫂广场对面。寺内有大殿一座,讲经堂一座,阿訇休息室两间,水房,仓库各两间。新建接待室两层楼房。院子南部有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水井一口,为当地居民古时饮水、洗涤所用水。经堂檐下有清光绪年间修井古碑。古寺院子西北,有一棵数百年的古皂角树,需三人合抱,枝繁叶茂,荫庇当地居民。院内种满了花草树木,景色典雅。
汉墓
以汉墓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明、清历代墓葬的古墓群。墓群于1964年发现。1972年4月,在银雀山上清理挖掘2座西汉前期古墓,定为银雀山1号、2号墓。
墓址皆开凿在岩石上,为长方形竖穴,均为本椁一棺。椁内有隔板,一侧放棺,一侧为边箱。边箱内放置随葬器物共95件。1号墓出土简4942枚,大多数是《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六韬》、《
尉缭子》等兵书,还有《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古籍,以及《相狗经》、《曹氏阴阳》、《风角占》、《灾异占》等残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的同时发现,释解了千百年来关于两书有无和真伪的悬而未决的疑问,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2号墓出土竹简32枚,书有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历谱,是迄今国内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它可以订正千年沿袭之误,对研究古代历法具有重大价值。此次考古发现被列为“新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1976年5月,在金雀山又发掘西汉墓1座,定为金雀山9号墓。墓亦为长方形井穴,本椁一棺,棺内有骨架一具,棺盖及四周裹以麻布,两端各绕三匝麻绳,有一帛画平展于麻布之上。帛画长200厘米,宽42厘米。以红色细线勾勒,平涂色彩,有红、蓝、白、黑等。画面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主要描绘墓主人的生活情景。画中画云空和日月之下,帷幕中墓主人及亲属、宾客、仆人等起局面、乐舞、迎送宾客、纺织等情景。这是继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帛画。它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珍品,而且对研究古代的丧葬制度、神话传说和宗教的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1977年12月,该墓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遗产
汉墓竹简博物馆
步进博物馆大门,沿长廓缓行就可来到位于院内南侧的
银雀山汉墓厅,室内中央是复原后的一、二号西汉墓穴,所有随葬物品复制后均按原状摆放在棺椁内。椭圆形展厅周围的墙壁上装饰的玻璃橱窗,展示着放大后的汉墓发掘现场和出土竹简的照片。
墓室均在岩石上开凿而成,为长方形竖穴。相距50厘米,地表至墓底深度,一号墓为2—3米;二号墓为3.5—4米。一号墓椁室南北长2.64米、宽1.76米、高1米;二号墓椁室南北长2.14米、宽1.56米、高0.88米。两座墓葬椁室结构基本相同,椁框四角以榫卯相接,扣合紧密,椁顶横铺盖板,分椁为东西两侧。一号墓椁室东侧置棺,西侧为边箱,安放随葬物品;二号墓则相反,西侧置棺,东侧为边箱,棺身外髹黑漆。棺椁木质坚硬,周围封闭严密,随葬物品保存良好。
竹简
两座汉墓中共出土竹简7500余枚,不仅其数量实属罕见,其质量也是首次发掘。其中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
孙膑兵法》十六篇;《
尉缭子》五篇,《
六韬》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政论兵文章五十篇及阴阳、时令、占侯之类十二篇。更为难得的是其中一部分是还有传本的古书,而且大部分为佚书。二号墓出土竹简32枚,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这批竹简的出土对于我国军事史、文字学、古音训、古简册制度及古代历法的研究,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此外,还有陶器、漆器、铜器、栗子、核桃等98件随葬品出土。据考证,两墓均为西汉早期墓葬,只是姓氏缺乏确切的论证,难以确定,但从出土大批兵书,而未有兵器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断墓主是位与军事方面有关的文官,且酷爱兵法。
竹简陈列厅
从银雀山汉墓厅向北,过白玉桥,经银雀亭便是雄伟壮观的二层仿古建筑——竹简陈列厅。走进一楼序厅内,正面屏风上悬孙武浮雕像,两侧是用金文,汉隶、英文、日文摘写的《孙子兵法》开宗明文的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警示人们: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的。左右板壁上为放大的兵法竹简照片。序厅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孙子兵法》展厅和《孙膑兵法》展厅。室内陈列采用图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集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展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两部兵书竹简、孙武和孙膑的作战实践、春秋战国兵器、《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理论精华以及中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考证:《
孙子兵法》与《
孙膑兵法》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阐述和继承。两者一方面成“一家之言”,合“孙氏之道”;另一方面后者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在战略、战术、治军和军事哲学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被世界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和“东方兵家鼻祖”,尊为智慧之源,制胜之宝。现已译成几十种文本,法、俄、德、英、美等国家先后把其定为军事学院的必修课,海湾战争中,美军海军陆战队官兵人手一册。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中精深的哲学思想及辩证关系已远远超过了军事范畴,其深奥的理念已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商业竞争、外交谋略、体育比赛,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解决争议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兵书的竹简,均在一号墓的边箱北端发掘出土,使失传了近两千年的《
孙膑兵法》重见光明,从而澄清千余年来关于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争论未果的问题。就此历史学家研究认定,
孙武是吴孙子,孙膑是齐孙子;分别是春秋、战国人。孙膑乃孙武之后世子孙,各有兵法相传,千年聚讼,一朝得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