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肛痔,中医病名。是以初起为便血流水,渐现大便变形,排便困难,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生肿物坚硬、流脓血臭水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肛门直肠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西医则称为肛管直肠癌。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贫血等并发症,也可出现恶病。
名词解释
锁肛痔是以初起为便血流水,渐现大便变形,排便困难,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生肿物坚硬、流脓血臭水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肛门直肠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肛管直肠癌基本相同。
病因
是因忧思郁结,饮食不洁,久痢久泄,息肉虫积,邪毒痰湿瘀血积聚肛肠所致。
病机
忧思抑郁,情志不畅,日久气滞血瘀;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运化失常,湿热痰浊内生;或饮食不节,久泻久痢,息肉虫积,损伤脾胃,湿热痰浊内生,与气血结聚于肠道而成肿瘤。总之,湿热痰浊气血瘀结成肿块是本病之标,而正气不足、脾肾亏虚乃本病之本。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或减少,可伴有肛门坠胀。
2、继则发生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伴有粘液,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后重感,或有脓血便。
3、晚期排便困难,粪便变细变扁,甚至出现肠结征象。侵及骶丛时,可有剧烈疼痛。
4、身体逐渐消瘦,出现恶病质。
5、肛门指检,多可触及肿块及溃疡,指套染血。
6、直肠镜检查:可见肿块及溃疡,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病证鉴别
1、锁肛痔与内痔
内痔间歇性便血,血色鲜红,无明显疼痛,齿线上方粘膜明显隆起充血。
2、锁肛痔与息肉痔
息肉痔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有家族遗传史,直肠指检可摸到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柔软、可活动的肿物。
3、锁肛痔与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有直肠溃疡或手术。注射等治疗史,仅排便困难、便细,无便血等症,全身状况良好。
4、锁肛痔与痢疾
痢疾发病急骤,常有恶寒发热和周身不适感,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检查痢疾杆菌阳性。
相关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肛门指检,多可触及肿块及溃疡,指套染血。且直肠镜检查:可见肿块及溃疡,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应从虚实辩证。肛门坠胀,便次增多,大便带血,其色暗红,或挟粘液,或有里急后重,应考虑为湿热蕴结,以实证为主;面色无华,消瘦乏力,便溏,排便困难,便中带血,其色紫暗,肛门坠胀,或有心烦口干,夜间盗汗,应考虑为气阴两虚,以虚证为主。
治疗原则
本病若湿热痰浊证,宜清热利湿,化痰祛瘀法;若气滞血瘀,宜理气活血,破瘀散结法;若气阴两虚证,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
证治分类
1、湿热痰浊证
主证: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或带粘液,便次增多,肛门坠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祛瘀。
代表方:槐角地榆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葵、黄药子、桃仁、乳香、没药、土茯苓、苡米等。
2、气滞血瘀证
主证:肛周肿物隆起,坚硬如石,疼痛拒按。或大便带血,血色暗红,里急后重,大便困难;舌紫暗,脉细涩。
治法:理气活血,破瘀散结。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葵、黄药子、土茯苓。
常用药:生地、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皮、五灵脂。
3、气阴两虚证
主证:大便难出,或便中带血,肛门坠胀;口干心烦,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代表方:八珍汤合增液汤。
常用药: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敷贴疗法:溃烂者,外掺红升丹,用九华膏或黄连膏,敷贴患处。
2、灌肠疗法: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水煎,保留灌肠。
转归预后
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贫血等并发症,也可出现恶病。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多食新鲜蔬菜。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服麻子仁丸。
文献摘要
《外科大成》,云:“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注臭水,此无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