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研究策略。心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常用于发展
心理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儿童能否把错误信念归因于他人和在何时出现此现象,如研究者让儿童观看录像,一个小男孩把一块巧克力放在桌上出去玩,妈妈随后进屋把那块巧克力转移位置,放到抽屉里,研究者问观看录像的小朋友:小男孩回来后到哪儿找巧克力? 以上这个“被试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还是站在小男孩的角度回答此问题的任务”被研究者称为错误信念任务。
“心理理论”(theory-of-mind,TOM)是指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愿望、
信念、
意图等心理状态并据此推测他人的行为。它最早起源于Premack和Woodruff对黑猩猩是否具有一种“心理理论”的研究。理解他人心理并进行人际互动是人类交往的认知基础,人所持有的信念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错误信念”问题的发现是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比如给儿童讲一个故事:小林把球放在红盒子里,然后离开屋子,而小强把球从红盒子里拿出来放到了黄盒子里。问被试:“小林从外边回来,他首先会去哪儿找球?”这就是一个经典的错误信念测试任务。通常,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正确回答这一问题,他们会认为球在黄盒子里,但事实上,在小林的信念中球是在红盒子里的。这说明,3岁以下的儿童在信念认知上还不成熟。研究者认为,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错误信念”的认知。虽然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因社会经验和测查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但一般来说,儿童在4岁左右能够达到对错误信念的认知。
然而,这些研究所探讨的仅是儿童对于一级错误信念的
认知。Perner等人指出,描述个体对真实事件的思考(一级信念)对于解释他们与物、与人之间的互动固然起关键作用,但是并不能充分揭示社会互动的本质。有关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早已表明,儿童对他人的社会认知具有嵌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洞察到的心理状态的嵌入量增多,从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如“小林认为球在黄盒子里”)发展到对二级信念的理解(如“小红认为小林认为球在黄盒子里”),即对他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信念的推断或认知,实际上也就是对他人心理活动的递推性思维。这种二级认识状态是许多社会推理的基础,也是对他人行为进行精确认知所必需的。研究发现,五岁半到六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从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