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民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锡伯族民歌可追溯至锡伯族先民鲜卑人的音乐文化时期,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古代鲜卑人的民歌、古代渔猎文化时期的民歌、清代前期的民歌、清代后期的民歌、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民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民歌、新时期现阶段的新民歌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内容丰富、为数众多的民歌出现。特别是锡伯族西迁两个多世纪以来,锡伯族民歌中充分吸收了周边民族的优秀民歌成分,使本民族的民歌具有了多元文化的特征,其体裁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与锡伯族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古代鲜卑族的民歌体现强悍尚武的精神,语言质朴,感情表达直率,散发十浑朴苍茫的草原气息。在《魏书·乐志》中记载有《阿干之歌》、《真人代歌》等。
渔猎歌是锡伯族西迁时从东北带来的民歌,反映锡伯族先民上山狩猎、下河捕鱼等山林文化时期的原始渔猎生活。有专门乐曲和器乐伴奏,还可伴舞,以《亚其纳》、《蝴蝶舞歌》为代表。
清代前期的民歌有渔猎歌、萨满歌等。后期有田野歌、习俗歌、叙事歌、格言歌、儿歌等。清代后期民歌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歌为主。
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歌以用于社会改良的劝导歌和格言歌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歌分改革开放以前和以后的民歌。新时期现阶段的新民歌主要讴歌新时代、新变化。
基本特征
内容分类
锡伯族民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古代鲜卑族的民歌、渔猎歌、萨满歌、叙事歌、田野歌(情歌)、习俗歌、劝导歌、格言歌、儿歌和新民歌等。
萨满歌有20多种,将歌、舞、音乐融合为一体,每首歌都有固定曲调,用弹拨乐器伴奏。
叙事歌有近10种,篇幅较长,反映锡伯族西迁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固定曲调和乐器伴奏。
习俗歌以婚礼歌为主,有固定曲调和乐器伴奏。
田野歌(情歌)第一句较短,谕景;第二句较长,寓意。歌词首、中、尾压韵,曲调固定,歌手白编白唱,亦用乐器伴奏。
格言歌和儿歌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民歌,曲调固定,用乐器伴奏。
新民歌按田野歌(情歌)格式演唱。
曲调韵律
从押韵方面看,锡伯族的各种民歌,几乎都押头韵和尾曲,两者同等重要。就象任何民歌一般不能不押尾韵一样,锡伯民歌苦不同时押头韵,那只能是个蹩脚的民歌。不但如此,有些锡伯民歌,还要押腰韵。
代表作品
锡伯民歌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有《萨满歌》《打猎歌》《亚奇娜》《摇篮曲》《迁徙歌》《小白羊》《小鹊雀》《忆苦谣》《长工的被》《拿命换》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锡伯族民歌以其不断演进、不断丰富的方式,反映着锡伯族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表达着锡伯族人民的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能力,体现了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
在锡伯族传统文化中,锡伯族民歌最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而不断创造和更新其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体现锡伯族文化创造力的一种典型性、代表性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
锡伯族民歌在歌词创作、演唱和演奏等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对丰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状况
锡伯族民歌一直以来在锡伯族人群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八个牛录,民间涌现出人数众多的民歌传承人如佟李梅、郭笑媚、付玉强等,因此锡伯族民歌传唱、传播、传承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但随着锡伯族语言环境变化,会使用锡伯语人数的减少,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存续空间正在不断萎缩,保护传承锡伯族民歌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2018年5月,
佟李美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保护锡伯族民歌,启动了百首锡伯族民间歌曲和历史广播剧录制工作。像《海兰格格》、《春苗》等百首锡伯族民歌被成功录制,其中包括锡伯族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田野歌,婚宿歌、摇篮曲和儿歌等等。而且,这些珍贵的民间音乐有望制作成专辑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获得锡伯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锡伯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9年11月3日,由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主办,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以及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民歌展演”活动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来自察布查尔县的数位锡伯族歌手向观众展示了《摇篮曲》《西迁之歌》《敖都之歌》等十多首传统的锡伯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