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交叉
医学术语
锥体交叉:在延髓的下部、锥体尾侧的中线处,行于锥体中的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经此越边 至对侧,形成交叉纤维,称锥体交叉。
概述
1、锥体:指下行纤维在延髓腹面因交叉集中而呈锥状隆起,这也是锥体系统名称的由来。位于延髓腹侧面正中裂两侧的一对纵行隆起。由粗大的下行纤维束构成,称锥体束。在后部因大部分纤维(75%左右)向背内侧行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
2、延髓:脑干的一部分,形似倒置的圆锥体,其上界与脑桥相接,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与脊髓直接连接。背面为小脑所覆盖。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为第四脑室。锥体束和上行的薄束、楔束的第二级神经纤维均在延髓进行交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等四对脑神经均由此发出。延髓内有呼吸、心血管重要的调节中枢。因此延髓受到损伤可引起多种临床症候群及猝死。
3、锥体束: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
其中部分纤维下行到脊髓,直接或经中继后间接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称为皮质脊髓束;另一部分纤维止于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称为皮质核束。锥体束在离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病损时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亦称中枢性麻痹或强直性麻痹)及锥体束征等。
解剖结构
1、锥体交叉:延髓腹侧面正中有前正中裂,其两侧的纵行隆起称锥体,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纤维构成。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束纤维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锥体交叉。
2、锥体:指下行纤维在延髓腹面因交叉集中而呈锥状隆起。
3、延髓:延髓如倒置的圆锥形,其下界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脊髓连接,上界的腹侧面以一横沟与脑桥相隔,背侧面构成菱形窝的下半部。延髓的外形与脊髓相类似,其沟裂都为脊髓同各沟裂的延续,在腹侧面,前正中裂的两侧各有一纵行隆起,称锥体,它系由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构成。在锥体下方,70~90%的纤维左、右交叉,称锥体交叉。在锥体外侧又有一对卵圆形的隆起,称橄榄体,两者之间隔以前外侧沟,有舌下神经根自此沟出脑。在橄榄体外侧的纵沟内,从上往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根出脑。在背侧面,后正中沟的两侧有一对突起,称薄束结节(棒状体),是薄束向上延续的扩大部,其深面有薄束核。在薄束结节的外侧又有另一对突起,称楔束结节,是楔束向上延续的扩大部,其深面有楔束核。在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一对小脑下脚或绳状体,是粗大的纤维束,由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
延髓的内部结构与脊髓相似,有连接脊髓和大脑的纤维束通过,还有舌咽、迷走、副、舌下四对脑神经的运动核和终止核。延髓的灰质和白质关系,自脊髓向上逐渐出现改变。首先在延髓下端出现锥体交叉,切断了灰质前角;其次在延髓闭锁段的上部,出现丘系交叉:其三在延髓的开放部,出现橄榄体和绳状体的形成;其四中央管敞开,脊髓的中央灰质形成第四脑室底的灰质,其中含有脑神经核;最后第四脑室底的灰质与下橄榄核之间的部分,由于纵横纤维把灰质分隔,形成网状结构。
延髓的主要机能是调节内脏活动,许多维持生命所必要的基本中枢(如呼吸、循环、消化等)都集中在延髓,这些部位一旦受到损伤,常引起迅速死亡,所以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延髓如保持完整,即使上位部分损伤,呼吸、循环等功能仍能暂时维持,不致立即死亡。
锥体交叉形态学结构
锥体交叉阶段横切面此平面经延髓下端,与颈髓相比,最明显的变化为:在延髓腹侧部,左右锥体束纤维经中央管腹侧,越边至对侧中部,形成锥体交叉。致使前正中裂倾斜,前角被冲断。前角的外侧部,有自颈髓.上延的副神经核。在后正中沟两侧的薄束和楔束深面,分别出现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的外侧为三叉神经脊束,其内侧贴邻三叉神经脊束核。中央管周围为中央灰质。前角的背外方为网状结构。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和红核脊髓束仍在相当于原外侧索的位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8 20:20
目录
概述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