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桥
天津市河北区境内桥梁
天津市河北区南部有一条锦衣卫桥大街,北起金钟河路,南至小关大街,长640米,宽6米。明代锦衣卫指挥使衙门就设于此地。清乾隆十一年(1746),在金钟河上建了一座 锦衣卫桥 木桥,名锦衣卫桥,附近临河村落亦以锦衣卫桥村命名。清咸丰年间建成街道,以桥得名。1954年与大叠道、韦驮庙相接,统称锦衣卫桥大街。两侧多为简陋平房住宅,1998年这条路随平房改造而被拆除。
历史与风景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锦衣卫桥,为横跨金钟河的一座木桥,当时这里是津门风景区之一,有清诗为证——“青帘斜挂杏林边,垂柳荫中系钓船;记取锦衣桥畔路,澹烟疏雨暮青天。““郊原雨足麦油油,长夏江村只是秋;何处垂杨堪系柳,锦衣桥畔酒家楼。”两诗都写到了锦衣卫桥畔的垂柳、酒家,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都是清新而朴实的。民国时期,这座古老的木桥被改造为铁桥。1953年兴修水利时该桥被拆除。
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代官署名,与“东厂”、“西厂”齐名,合称“厂卫”,共为明代三大特务机构。初为皇宫禁卫军,掌直驾侍卫。明成祖夺取皇位,欲以威慑群臣,命锦衣卫掌管巡察缉捕,为皇帝之耳目与爪牙,权力日重,擅作威福,用刑残酷,为祸甚烈。明代特务机关可分三部分:一驻于京师,二派驻各地,三临时向外差遣。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人数为多,各省及重镇几乎都设锦衣卫派驻分支机构,其任务就是侦察监督各地官吏军民人等。明永乐十五年(1417),在迁都北京之前,明成祖从“锦衣卫”中抽调部分精锐开赴天津,在原天津三卫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使衙门(所在地即今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以监察京津地区军民动态。
居住的名人
清朝中叶以后,屡有名人望族在锦衣卫桥附近居住。清咸丰“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返回故里,在锦衣卫桥村隐居养老。著名戏剧家、教育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焦菊隐(1905年~1975年)就是其后人。焦菊隐导演的话剧有《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6 01:42
目录
概述
历史与风景
锦衣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