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天王俑和武士俑,是
唐代陶质明器中的重要门类。 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有镇恶驱邪的作用。这种葬俗始于公元6世纪,最初是一对武士俑,到唐代,受佛教护法神形象的影响,武士俑为天王俑所替代。佛塑天王像趋于写实,而随葬镇墓俑则夸张恐怖。
3年前,一座东汉墓中出土的镇墓俑 。除了头部,身体的其他部位几乎成为碎片,面对这无数碎片,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专家一次次挑拣、拼接、对比,2009年12月7日,这个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色的镇墓俑终于重现真身。
2006年底,
成都市文物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对金堂赵镇沱源社区一座规格相当高的东汉古墓进行发掘,在墓室里发现了这个镇墓俑的头部。由于这座
东汉墓多次遭遇盗墓贼光顾,墓室打开时,里面的随葬物品要么被盗,要么被破坏得支离破碎,镇墓俑的头部被埋没在一大堆碎陶片中。
“这是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色的镇墓俑,非常罕见,一定要设法把他修复出来。”镇墓俑头部的出现让现场发掘人员非常兴奋。但除了头部较为完整外,镇墓俑的其他部位还不知在何处。
2009年12月7日,镇墓俑终于重现真身。主持发掘的考古人员索德浩说,这个戴面具的东汉镇墓俑是东汉时的巫师,他戴着傩戏面具,手拿斧头和毒蛇正在作法驱邪逐魔,墓主希望用他保护墓内安宁。修复好的镇墓俑将作为研究东汉时期巴蜀文化、艺术和
宗教的珍贵资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