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龙是一种发现于蒙古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该属下目前仅有一种,即模式种龟形镰刀龙。镰刀龙手部的爪子巨大无比,长度甚至超过成年人的胳膊,早期的研究者甚至把它的巨爪误认为巨型海龟的肋骨。镰刀龙是最为神秘的兽脚类恐龙之一,迄今为止还未发现过它的完整骨架,也未发现过任何软组织的印痕。古生物学家对镰刀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方面的推测主要来源于对镰刀龙类其它成员的研究。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镰刀龙是一种行动缓慢,体表备羽的植食性恐龙,其标志性的巨爪主要用于扒植物或是展示功能,也具备一定的防御功能,但无法像《侏罗纪世界:统治》中表现的那样将同体型的捕食者戳穿。
命名由来
镰刀龙的属名意在强调它巨大的爪子,而种名则是早期研究者对它的错误归类造成的。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镰刀龙可能是一种大型的类似龟的动物。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目前还未发现完整的镰刀龙骨架,古生物学家甚至都不知道镰刀龙的头骨长什么样子。大多数标本都是前肢和后肢的骨骼碎片。
正型标本:PIN 551-483,是三枚巨大的镰刀状的爪骨。由于过于巨大,被研究人员误认为是某种龟的肋骨。
镰刀龙具有以下特征组合与其它兽脚类恐龙相区分:具有高度发达的肱骨三角肌脊,其长度超过了肱骨总长度的60%。第一掌骨的长度大于第三掌骨总长度的三分之二。第一掌骨具有一个明显的内侧脊,将远端的内侧髁与近端的内侧叶连接在一起。手部的爪子在内外侧向明显的压缩。爪子较直,在近远端方向上非常明显的加长,最长的爪子可以达到50厘米以上。从侧面看,爪子缺乏发达的屈肌附着点。
归入标本:MPC-D 100/17,不完整保存的手部爪近端。
归入标本:MPC-D 100/16,不完整保存的手爪远端。
归入标本:MPC-D 100/15,左右肩胛乌喙骨,几乎完整的两侧前肢,不完整的手部,一些肋骨和腹膜肋。
归入标本:MPC-D 100/45,不完整的右侧后肢,包括较为破碎的股骨,胫骨远端,跟骨和距骨,第四跗骨,不完整的脚部。
系统发育位置
目前主流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镰刀龙属于较为进步的镰刀龙类。然而它与其它较进步的镰刀龙类的关系还未得到明确的解析。这是因为镰刀龙类的成员普遍存在化石保存质量不佳的问题。
体型估计
以手盗龙的普遍标准来看,镰刀龙的体型是非常巨大,且很有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手盗龙类。其体长估计约10米,高约5米,重达3至5吨。
食性
目前尚未发现完整的镰刀龙骨架(包括头骨),因此对镰刀龙的食性讨论主要建立在与同类物种或其它体态相近的物种的对比基础上。戴尔·罗素将镰刀龙与属于哺乳类的爪兽进行了对比。罗素认为两者拥有非常相近的体态,如发达的前肢和较为结实的骨盆,体现了兽脚类恐龙与哺乳动物之间的趋同演化。罗素也推测镰刀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另一项研究认为,镰刀龙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咬合力降低的趋势,因而进步的镰刀龙类更适合进食植物。虽然目前还未找到镰刀龙的头骨,但是依照亲缘关系推测,镰刀龙应该和它的近亲,比如死神龙等具有类似的头骨力学性质,因而也可能具有相似的食性。
巨爪的功能
镰刀龙的巨爪是其标志性的特征,古生物学家对它的功能也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镰刀龙会使用它的巨爪挖洞,或是抵御捕食者。幼年个体甚至可能用这样的爪子爬树。2014年,一项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深度剖析了镰刀龙的功能。研究施加了400牛顿的应力,并模拟了三种动作下爪的冯米氏应力分布(三种动作分别为抓挠或挖土,钩拉,穿刺,同等大小的施力条件下,冯米氏应力越高,说明结构越脆弱)。研究显示,镰刀龙的爪子在进行抓挠或挖土的动作时会显示出很高的冯米氏应力。这一结果说明即使在承受较低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它们的爪子在进行这一动作时可能也会很容易受到损伤。镰刀龙很有可能使用它们的巨爪钩住植物然后拉近,方便进食。镰刀龙与大型暴龙类特暴龙生存在同一区域,因此它的巨爪可能也有恐吓,自卫的功能。当然结合前面的有限元分析,镰刀龙的爪子不太可能像《侏罗纪世界:统治》中表现的那样直接贯穿大型肉食性恐龙的身体。
羽毛
目前没有任何镰刀龙本身的化石证据可以证明它长羽毛,然而考虑到羽毛在手盗龙类中广泛存在,且同属于镰刀龙的北票龙是长有羽毛的,因此镰刀龙也很有可能长有羽毛。
影视作品中的镰刀龙
镰刀龙登场于BBC出品的纪录片《与龙同行特辑:寻爪记》中。片中的镰刀龙体表没有复原羽毛。镰刀龙在影片中会使用爪子扒植物,辅助进食,也会挥动巨大的爪子抵御特暴龙的侵犯。镰刀龙也登场于《侏罗纪世界:统治》。影片的最后,镰刀龙的巨爪直接插穿了南方巨兽龙,自己却毫发无损。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真的有一个8吨重的物体撞在它的爪子上,爪子肯定会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