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城
古代地名
长乐城在今吴航镇。明弘治三年(1490),知县潘府拓地建城,土石结构,广袤仅里许,号珠城。城门东曰六平,西曰双江,南曰十洋,北曰首石,各门之名因所向山川、市井而命名。
历史沿革
古代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作乱,巡抚王抒、巡按赵孔昭请扩建长乐城,知县詹莱督造,10个月建成。城高5米,厚3.3米,周长3483.3米。水关5处,窝铺57处。门五,东曰镇海,西曰清江,南曰阳春,北曰拱极,西南曰平政。嘉靖四十年,知县戴时望凿城南河,西引江潮,东接溪水,环城一带藉以为固,舟航可至东门。崇祯十四年(1641),知县夏允彝扩城,城周长增加933米。北段城墙移上蟹山、龙台山巅;建览胜亭,造城楼1、敌台4、水关1、石桥1、窝铺20。开河766.7米,引水到外浦,环绕城南,与城隍溪水相接,暗渠通于学宫内泮池;又引浦水向东与鳌头之水合,与观音溪水相接,大小舟航可入城;疏通二水达东门城外。于是城外有池,城内有水,守备益固。清乾隆二年(1737)、十一年、二十一年重修。城门5、水关1、水闸4、炮台13、窝铺24、垛口938,一切完固。民国初年,城墙尚完好。民国17年(1928),将南、西两段城墙拆除修路。抗日战争爆发,为抵御日舰入侵,拆城墙石填堵闽江口航道,城墙大部被毁。
近代
1958年大炼钢铁时又拆去汾阳溪水关门两侧城墙。古城墙现尚存残迹:北门顶地段长36米,高1.2米,北门石门臼;汉口巷西段,石砌城墙长12米,高5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1 16:2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