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鼹
鼹科东方鼹属动物
长吻鼹(学名:Euroscaptor longirostris ),是鼹科、东方鼹属的动物。
形态特征
长吻鼹通体被毛密而细软,且具光泽如丝绒。眼退化极小,陷于毛中。无耳壳。吻尖长,上下吻中央有一纵沟。颈短。前足掌较发达,宽约14毫米,掌心向外翻,爪较长。尾约与后足等长,其上覆稀疏长毛。
长吻鼹体色深灰棕色,毛基石板灰色,尖端染以棕色。腹面略比背面色淡。吻部淡白色。前后足背灰白色,爪白色。
长吻鼹头骨比麝鼹窄小,吻长细,眶间部呈圆柱状,脑颅圆扁,颧弓纤细,听泡小而扁平。
长吻鼹上门齿3对,几为等大,呈弧状排列。上犬齿发达。上前臼齿每侧4枚,第2上前臼齿小于第1上前臼齿,第3上前臼齿比第1上前臼齿宽,第4上前臼齿特别增大呈臼齿状,具明显的后内齿尖。第1、2上臼齿较大,外侧齿尖形成“W”形,第3上臼齿较小。齿式=44。
栖息环境
长吻鼹分布于海拔800-2600米的森林、灌木、草丛、荒地、农田生境。
生活习性
长吻鼹为营地下生活的小兽,多在农田耕作区挖掘隧道,动作敏捷,隧道离地表很浅,一般在10厘米左右,宽度略宽于其前足趾横宽。常可在田间看到其略突出于地表的隧道痕迹,最长可达10余米。白天活动较少,主要为夜间活动,挖隧道、觅食。多以蚯蚓、地下的蠕虫、甲虫、小蛙、幼鼠等为食。
分布范围
长吻鼹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
繁殖方式
长吻鼹春季3-4月间开始繁殖,每胎幼仔2-5仔,以2-3仔者居多。
亚种分化
长吻鼹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长吻鼹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分布不零散,但目前没有关于这个物种的数据。
保护级别
长吻鼹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资源价值
长吻鼹的皮张小,但皮板厚,韧性强,毛厚,有光泽,加工后用于领口、袖口、镶边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