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路
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龙津街道辖内地名
长寿路[ChángShòu lù]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龙津街道辖内。东西走向,东起人民中路,西至宝华路,自东至西经原七甫水脚、大巷、华光庙前街、长寿新街、福星街、永兴大街、永华坊、宝华正街、宝仁新街等街巷开辟,分为长寿东路与长寿西路两段,因 1831 年新辟的马路是从长寿寺旁通过,故名。
简介
长寿路(Coengsau Road)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道路。东起广州市人民中路 ,西至宝华路,自东至西由原七甫水脚、大巷、华光庙前街、长寿新街、福星街、永兴大街、永华坊、宝华正街、宝仁新街等街坊组成,30年代初拆建为马路统称长寿路,并分长寿东路与和长寿西路。因清代长寿大街内建有长寿寺而得名。
发展历史
长寿路之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代嘉靖年间,时任广东巡按御史的是沈正隆,有段时间,他由于感到身体不舒服,因此就命人在城西选了块地,修建了一座佛堂,取名”长寿庵“,以此祈福。沈正隆斥资在里面大肆装修,水池、宫室等陆陆续续地建了起来,慕名而来的香客越来越多,一时成了广州的有名的地方。
到了清代,长寿庵来了一位名叫大汕的和尚来当住持,他和普通的和尚不同,并非光是敲经念佛那么简单,而是把长寿庵改名为长寿寺。大汕和尚结识了当时岭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例如陈恭尹等人不时在寺内吟诗作赋。后来,大汕和尚写了一本书叫《海外纪事》,内容是有关当时国外的所见所闻。成书后却被指其内容言过其实,少实多虚。著书者被官府受到杖罚并遣返原籍。最终,大汕和尚在回老家的途中就死了。
随着大汕和尚的离去,长寿寺从此一蹶不振。到了清光绪咸丰年间,两广总督把寺产收归官府。这时,以西关几大家族为首经营的玉器墟慢慢地发展起来,在原来长寿寺附近一带成行成市。而原来寺庙的位置就是现今长寿东路荔湾区公安分局附近所在。
参考资料
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民政局.
结果公开.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公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的公告.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09:3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