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南蜥
石龙子科南蜥属物种
长尾南蜥,石龙子科南蜥属物种,尾甚长,约为头体长的2.5倍;具上鼻鳞和后鼻鳞,上鼻鳞宽略大于长,彼此相接;下眼睑有一列方鳞4—5枚;耳孔显著而下陷,前缘被突出的鳞片覆盖。体背和体侧鳞片具2—3纵弱棱,环体中段鳞28行;腹鳞扩大,肛前鳞大于腹鳞;前后肢相向时彼此超越。体色绿褐或褐,具7条黑色纵带;体侧由眼至尾端有一宽的黑带,其上缘镶一极细的白边;腹部黄绿色,腹侧杂有黑斑。
形态特征
下眼睑有1列方鳞4~5枚。上鼻鳞宽略大于长,其前与吻鳞、后与前额鳞、额鳞相接。额鳞盾形,宽似长的一半,2枚额顶鳞在头中间相接。顶间鳞长同额顶鳞相似,把顶鳞完全分开。颈鳞2枚;眶上鳞4枚,第二枚同额鳞外缘相接。鼻鳞长,鼻鳞后有半圆形缝;上鼻鳞窄彼此相接。前颊鳞方形,与第2~3枚上唇鳞相接。后颊鳞仅与第三上唇鳞相切。上唇鳞7枚,第三枚上唇鳞是第二枚上唇鳞的2倍长,第四枚上唇鳞最大位于眼下方,第七枚上唇鳞较小。后颏鳞1枚;耳孔前缘被突出的鳞片覆盖。环体鳞28枚,腋窝到鼠蹊鳞数26枚,脊鳞有2条微棱,肛前鳞较大是腹鳞的2倍。前后肢相向时,手掌与足掌重叠。体色栗褐,沿鳞缘有7条黑纹向后延伸。体侧有1条宽的黑带,其上有一些白斑从颊部通过眼、肩到尾端。腹部黄绿色,腹侧杂有黑斑。
分布范围
分布于台湾、云南、广东、海南;国外见于印度、马来亚等地。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生长环境
以蝗虫或蟋蟀为食。白天常活动于路旁、草堆或小灌丛等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5:5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