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鸭(学名:Clangula hyemalis)体长约58厘米,是中等体型的灰、黑及白色
鸭,中央尾羽特长,
雄鸟胸部的黑色斑块为特征。分布范围遍及
全北界。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
冬候鸟。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上的水塘和小型湖泊中,也栖息在流速缓慢的河流及河口地区。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在沿海水域,海岛和海湾,偶尔到内陆大的湖泊与江河中。以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以淡水动物如石蚕等昆虫的幼虫、虾、
甲壳类、小鱼和软体动物为食,冬季则主要以海生动物为食。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繁殖在
北极地区,包括北美洲北部、
格陵兰岛、冰岛、欧洲和亚洲北部和
白令海中的一些岛屿,南到
芬兰南部、
阿拉斯加南部和加拿大
拉布拉多半岛。
形态特征
长尾鸭
雄鸟冬羽头顶、后颈、颏、喉白色;眼周白色,眼周外一圈及颊淡棕褐色,颈侧有一大而显著的黑褐色块斑;上背白色,杂有少量褐色羽毛;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均黑褐色,肩羽灰白色,有1枚肩羽特别长,几乎达到翼端。两翅黑褐色,
次级飞羽外侧带棕色;尾长而尖,中央一对尾羽特别延长,黑褐色,羽端。尖锐。次一对尾羽暗褐色而具白边,越往外侧的尾羽褐色愈淡而白边越宽,最外侧的尾羽纯白色。胸黑褐色,两胁、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雄鸟
夏羽通体大致为黑褐色,头和颈黑色;从嘴基起围绕眼区有一大形淡棕白色脸斑。腹、下胁及尾下覆羽白色,喉具少量细小的淡棕色斑点;上背和扁具棕黄色宽边。肩羽不似冬羽那样明显延长,但尾羽仍似冬羽,特别延长;翅上次级飞羽外侧栗色,第三对尾羽内侧淡黄色,外侧近羽干处灰褐色,边缘淡黄色,其余尾羽淡黄色。
虹膜红褐色,上嘴中间橙黄色,两端黑色;跗蹠橙褐色,趾蓝灰色,蹼和爪黑褐色。
雌鸟冬羽前额、头顶黑褐色,其余头、颈白色,头的两侧耳部有一大的黑斑;额、喉较暗。上胸、上背黑褐色,具宽的红褐色羽缘,尤其是脚部。下背、翅和尾黑褐色,外侧尾羽灰褐色,次级飞羽暗栗揭色,中覆羽主要为皮黄色。雌鸟夏羽更褐,头顶和耳部褐斑更大;头顶余部和脸淡灰褐色,肩羽褐色,具皮黄色先端。体侧和两胁变得更为褐灰。虹膜褐色,嘴黑色至铅色,跗蹠和趾灰色。
幼鸟和雌鸟夏羽相似,但肩缺少赤褐色羽缘。头和颈淡褐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638-1000克,♀520-820克;体长♂534-580毫米,♀382毫米;嘴峰♂26-29毫米;♀23-28毫米,翅♂210-240毫米,♀180-215毫米;尾♂215-250毫米,♀55-78毫米;
跗蹠♂35-37毫米,♀32-3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长尾鸭像许多水禽一样,有两种不同
生境的栖息地,夏天出没于草地和矮桦树林,包括苔原植被区。冬季栖息于沿海浅水区和
泻湖,少见于淡水中。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上的水塘和小型湖泊中,也栖息在流速缓慢的河流及河口地区。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在沿海水域,海岛和海湾,偶尔到内陆大的湖泊与江河中。
生活习性
迁徙
长尾鸭春季于3月初开始迁往繁殖地,3月中旬在中国
大连湾还见有少量未迁走,在远东一些地方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才往北迁。常成小群迁徙。刚到繁殖地时通常并不立即进入北极冻原
内陆湖泊,而是停留在繁殖地附近海岸,直到内陆冰雪开始融化,才成群进入繁殖地。秋季离开繁殖地通常在9月中旬至9月末,当地开始结冰以后。也有迟至10月中旬还未离开繁殖地的,视地区而不同。到达中国
辽东半岛的时间在10月末至11初。
习性
除繁殖期外多成群活动,常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活动在沿海水面,和近陆海岛四周海面上。有时也和其他鸭混群活动。冬季群体多少有些按性别集群。雌鸟和幼鸟通常越冬在更靠近繁殖地,而雄鸟群则通常离繁殖地远些。冬末常成对或成小群。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尾翘得很高。通常在水中活动,很少上到陆地。活动多在白天,常在潮间带以远的岩礁附近深水处潜水取食。每次潜水时间较长,一般30-50秒。休息时离岸较远,通常飘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
食性
是食肉性鸟类,主要以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繁殖季节主要以淡水动物如石蚕等昆虫的幼虫、虾、
甲壳类、小鱼和软体动物为食,冬季则主要以海生动物为食。食物种类仍以甲壳类、软体动物、
昆虫幼虫、蟹、虾和小鱼为主,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方式通过潜水。
鸣声
飞行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小时达到80公里。雄鸟在炫耀时叫声相当嘈杂,发出假嗓的ow-ow-ow-lee…caloo caloo大叫。雌鸟有多变低弱的呱呱声。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繁殖在
北极地区,包括北美洲北部、
格陵兰岛、冰岛、欧洲和亚洲北部和白令海中的一些岛屿,南到
芬兰南部、
阿拉斯加南部和加拿大
拉布拉多半岛。越冬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
阿留申群岛、
堪察加半岛、
千岛群岛、日本、朝鲜、
欧洲西部沿海、
爱尔兰岛、英国、波罗的海、
里海、
纽芬兰岛以及中国
辽东半岛庄河、
大连湾、河北秦皇岛、衡水、新安、天津塘沽及福建福州等地。迁徙期间见于黑龙江省
松花江一带。
分布于的国家有
奥地利、阿塞拜疆、
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
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
格陵兰、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吉尔吉斯斯坦、
拉脱维亚、立陶宛、
马其顿、墨西哥、黑山、
尼泊尔、
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西班牙、
斯瓦尔巴群岛和
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通常2龄时
性成熟。越冬期间即开始求偶配对,也有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和到达繁殖地后对才形成。营巢于
北极苔原的水塘和湖泊岸边地上,也有在河岸和
湖心岛上营巢的。巢多置于灌木和小柳树下或草丛中,也有置巢于芦苇丛中空地上。通常离水域不远,有植物掩护。巢极简陋,通常利用地上的一些小凹坑,内放少许枯草和
苔藓即成。有的甚至根本无任何内垫物。通常仅在开始产卵时
雌鸟才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中。每窝产卵6-8枚,偶尔也有多至10-12枚。卵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颜色为橄榄褐色或橄榄皮
黄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48-60×35-40毫米,重38-43克,平均39克。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前往换羽。孵卵期23-26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8月7日——易危(VU)。
种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到生存脆弱的易危行列,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波罗的海的越冬种群中检测中,发现到非常明显的大幅下降,意味着全球数量将经历至少一个快速三代下降(1993至2020年),虽然关于其他群体的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该物种被濒危,其整体下降的速率被证明是非常迅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