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密城
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密城,又称苏密沟古城,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郊辉发河南岸的大城子村内,是唐朝时期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粟末靺鞨兴建的一座城址。
历史沿革
唐朝时期,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粟末靺鞨兴建苏密城。粟末靺鞨建国后效仿唐制,在国域内设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县,而且还规划出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新唐书》记载,“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渌,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馀,契丹道也。”营州道是使用最频繁、最重要的内陆交流通道,苏密城正是营州道上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重要交通枢纽——长岭府故址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日本侵华文人鸟山喜一、藤田亮策、岩间茂次郎等人对苏密城进行了调查和盗掘。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李健才先生通过对苏密城城址长期的地表调查及历史地理学考证研究,确立了苏密城为长岭府故址,辽金时期沿用。
2013~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苏密城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清理了内城西南角、内城南墙中部;外城西南角、南瓮城;外城南部佛寺建筑;城内建筑址;对内、外城城垣及城壕进行了解剖,并对城内重点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
遗址特点
苏密城,又称苏密沟古城,俗称“大城子”,是为数不多城垣形态保存完整,拥有内外双城的渤海国府级一级级别的城址。苏密城城墙夯土构筑,有内、外两重城垣,城址平面呈“回”字形轮廓。内城平面近正方形,近正南北向,周长约1381米,东西辟门,外有城壕。外城近长方形,方向与内城略错,周长约2590米,四面各有一瓮门,外有两道城壕。
主要遗迹
瓮城、城墙
苏密城瓮城构筑于外城南门外侧,平面近方形,内部边长约16米,方向343°。瓮城墙体夯土构筑,北侧直接利用外城南墙,不单独构筑墙体,现高约1.8~2.0米。城门位于瓮城北墙即外城南墙正中,门道以板石铺筑,瓮门辟于瓮城东墙偏南处,门道铺石之上存在以夯土封堵门道的迹象。外城墙起建于原生沙石层上,无地下基槽,城墙的主体以黄褐土夯筑而成,质地坚硬,墙体内外两侧以夯土层与土石混合层交叠夯筑。外城墙外侧有两道护城壕。内城墙亦无地下基槽,城墙内部以黄色或黄灰色亚粘土和黄沙交替夯筑,质地坚硬;内外两侧黑褐土堆筑而成,硬度略逊。内城墙外有一道护城壕。
佛寺基址
苏密城夯土台基当为佛寺基址。佛寺为东西两进院落的建筑布局,正殿东向,辟有两条门道。由于台基顶面破坏严重,础石多已不存。佛寺建筑台基的北部,被内城南墙护城壕打破,从考古层位学上明确了内城城墙的建筑年代晚于外城的佛寺建筑。
文物遗存
苏密城发掘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包括建筑瓦件和日用器皿两类,其次为陶质佛像。建筑构件包括板瓦、筒瓦、瓦当、当沟、压当条、兽头、鸱尾、纹饰砖等。瓦当均为莲花纹,类型多样。日用器皿多为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制作不甚规整,器形包括壶、罐、盆、砚、钵、灯盏等,多见横桥耳器。佛像均为坐像,均残,细部形态有别,部分佛像表面存有红白油彩。铁器数量次之,多为镞、甲片、铁钉。另出土有铜佛、鎏金铜带銙等。
文物价值
苏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唐朝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和认知粟末靺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尤其对唐朝东北中晚期城址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苏密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苏密城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郊辉发河南岸的大城子村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苏密城,路程约5.3千米,用时约12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09: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