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收缩效应(Length contraction),又称尺缩效应,是
相对论性效应之一。一根静止长杆的长度可以用标准
尺子进行测量。对于沿杆子的方向作
匀速直线运动的另一根杆子,如果要想知道它的长度,就必须同时记下它两端的
空间位置。这两个空间位置之间的距离就定义为运动杆子的长度。
狭义相对论预言,沿杆子方向运动的杆子的长度比它静止时的长度短。此效应表明了空间的
相对性。
1892年,H·洛伦兹研究地球穿过静止“以太”所产生的效应。为了说明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
零结果,独立地提出长度收缩假说,试图在
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加以解释,认为相对于“以太”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将会产生收缩,并于1895年发表长度
收缩公式。
洛伦兹根据“
以太论”,虽然最早推导出长度收缩公式,但是其理论的出发点是错误的。A·
爱因斯坦则从实验结果出发否定“以太”概念,指出光速具有
不变性,并根据其
相对性原理,从新的时空理论出发,得出长度收缩效应的公式。
考虑放在K'系x'轴上的一根长杆,其长度称为
固有长度l0≡x′。但在K系看来,这根杆子是运动的,运动杆子的长度定义为同时(即
时间间隔t=0)测量杆子的两端所获得的
空间坐标间隔。此时,
洛伦兹变换给出:l≡x,运动杆子的长度变短了(l<l0)。由
洛仑兹变换可知,运动物体的长度只在运动方向上收缩。在与物体运动垂直的方向上长度并不收缩。运动长度l与静止长度l0之比为 ,此即
洛伦兹因子的倒数。因此(如下图):
其中v表示物体
相对速度,c表示光速。根据
狭义相对论,
长度收缩表明了空间的
相对性。此效应不但导致物体之间位置和方向的非确定性,还导致物体体积和密度等
物理量的可变性。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发生长度收缩是
相对论时空观的必然结果,与物体的内部结构无关。
设有两个
参考系S和S'(如右图)。有一根长杆A'B'固定在x'轴上,在S'系
中测得它的长度为l'。为了求出它在S系中的长度l,假想在S系中某一时刻t1,B'端经过x1,在其后t1+Δt时刻A'经过x1。由于长杆的
运动速度为u。在t1+Δt这一时刻B'端的位置一定在x2=x1+uΔt处。
Δt是B'端和A'端相继通过x1点这两个事件之间的
时间间隔。由于x1是S系中一个固定地点,所以Δt是这两个事件之间的
原时(即
相对论中与事件在同处的时钟所测量的唯一时间)。从S'系看来,长杆是静止的,由于S系向左运动,x1这一点相继经过B'端和A'端(如图)。由于长杆长度为l',所以如图经B'和A'这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Δt',在S'系中测量为 。
Δt'是不同地点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它是
坐标时(两地时),根据
固有时(原时)和坐标时的关系,有
空间的量度与参考系有关。例如沿运动方向固定在飞船上的尺子,如果由地球上的人来观测,就会比飞船上的人观测的长度短。长度收缩与飞船飞行的速度,也即两个参考系之间的
相对速度有关。
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空间的观念,否定了
绝对空间,指出空间是相对的,依赖于
观察者所处的
参考系。在同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处于其中的
尺子,其长度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但对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而言,其尺子的长度将会沿
运动方向收缩。
此外,长度收缩效应从移动电荷所产生的电场
延迟效应,也可以得到证明。高速运动电荷将产生电场形变的
等势面。因为电场
传播速度不是无限快,所以必然会产生延迟,它向四周散发的电场的等势面,不再是正球面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