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丰草图
明代李流芳创作纸本淡设色画
《长林丰草图》是明代画家李流芳创作的纸本淡设色画。
画作内容
此画右上角作者自题“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灵得黄牛散子孙,壬戌春日南还,抱疴闭门,偶作此图,颇有长林丰草之致。怅然有感而书此诗。令流芳并记。”钤白文“李流芳印”、“长蘅氏”二印。
创作背景
壬戌为天启二年(1622),作者时年48岁,此画属中年之作。李流芳创作这幅画时已四十八岁,当时明末朝纲败坏,农民起义迭起,作者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是年“广宁陷(指清兵渡辽河进攻,王化贞弃城而逃),都城震惊,遂喟然束装南归”(见钱谦益《李长蘅墓志铭》),李流芳南返后,进而把自己裹挟在文人隐士的生涯中。失望和自我安慰,仕进和隐退,那种复杂的矛盾意绪,隐藏在《长林丰草图》的背后。
艺术鉴赏
此画取景丰富,远处崇山绵连,山峰群起,山巅烟云缭绕,迷雾茫茫,似与天水相接,山上和山坡间杂木丛生,郁郁葱葱;中景为广阔湖水和平峦浅滩,浅水处水草盛茂,湖面上船舟正在张帆行进。河滩岸边架有小桥和草亭,近处的山坡和湖岸处,长有垂柳和杂树,间有屋宇房舍掩映期间,这些景色,纵横交错,左右盼顾,充满着无限生气。作者还着意安排一位文人模样的长者,端坐草亭中,仰首观赏或自吟,这也许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企望将自己不得志的惆怅心情,融入这长林丰草、一片江南水乡的妩媚景色之中。此画构图,作者采用了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平远布局,境界开阔,一览尽收视野之内。此画用笔爽朗,勾勒皴染气脉相连。整个画作者着力于“丰”字,画面无论是垂柳、杂树、坡面、草亭、屋宇、远岫等,基本上不用于笔皴擦,以此可见他不同于王蒙之繁密,亦不同于倪瓒之枯淡,可见他自出新意,有着他自己的个性。
这幅画的用笔颇为爽朗,钩勒皴染气脉通连,不滞不涩。在柳树的处理上,作者尤费心机。枝干的穿插,大小的搭配距离的确定,富于韵律和节奏感。强调婀娜飘逸的绿柳,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江南春天这一主题。
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长林丰草图》着力点出一“丰”字,丰润之趣自不待言,而画面无论垂柳、坡面、茅舍、远岫,基本上不用干笔皴擦,是以知他不同于王蒙之繁密,亦不同于倪云林之枯淡也。
前嘉定博物馆副研究员陶继明:该画为淡设色,并摈弃了山水画森严逼人的突兀面貌,充分展示风和日丽的春色,显得不落俗套。平峦浅滩、垂柳村舍、草亭小桥、流水风帆,显得淡雅而富有生趣。其间还有一位老儒,安坐在被美丽的柳树半遮着的草庐中,似在仰首微吟,这也许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这别具匠心的“有我之境”,将李流芳隐居惆怅的心态,融入长林丰草中。
作者简介
李流芳(1575—162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泡庵、檀园、慎娱居士。歙县(今属安徽)人,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606)举人。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有“分云裂石”之势:亦工书法,学苏轼;又精镌印,与何雪渔齐名:万历三十八年尝作《善卷洞图》卷,著录于《辛丑销夏记》。传世作品有《书画合册》(八贝),《仿黄公望山水图》轴、《山居渎易图》轴、《吴中十景》册。著有《檀园集》、《西湖卧游图题跋》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07 07:12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