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道场是以陕西关中话为唱、白基准语音,由七、八名道士站、行、坐唱,锣鼓打乐间奏,并用陕西欢、苦音双调式系统,唱腔为主腔变奏加吟诵调,说唱孝义、祈愿祭祀内容的陕西民间祭祀性曲种。其源可溯至隋唐宗教经文讲唱。近古代有史可考者为清乾隆、道光年间的道场官职科考制度。现流行于
陕西长武县境内。
唱腔无曲牌之说,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腔型,一种是主腔体唱腔,有一个主腔骨架,根据经文的不同随语音语调四声而不断变奏,但句式唱段的落音和句尾型态大致相同,欢苦音并用;另一种是吟诵调,几乎是一字一拍、一字一音,唱腔句逗不明显,哭音较少用。长武道场的主腔体唱腔,因派生新的主腔主题段落而唱腔既近似又不尽相同。有时有插入对比性段落的情况,个别对比性段落类似上下句民歌结构。
伴奏基本上为锣鼓打乐,几乎只打间奏鼓段称为[十点子]。器乐曲牌分行乐、坐乐。行乐以吹管为主,打乐为辅,曲牌多吸收自民间器乐,如[小开门]、[祭灵]、[担水]、[绣八仙]、[菩萨登台]、[西风赞]等。
长武道场唱词词格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不等。亦有十多字一句的。唱本有《太上灵宝迎架科仪宝经》、《三官经》、《十二愿歌》、《二十四孝》、《十殿经》、《挂榜》、《朝元歌》、《五更诗》、《十供养》、《十洒歌》、《兵刀赞》、《三教赞》等,分别在道场活动的二十多种仪式中咏唱。曲种代表人物有文东来、王志玺等。
长武道场,是一项古老的宗教文化艺术活动,起源于宗教仪式,以道教教义,融民俗文化、乐舞为一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今天的“宗教性”民间祭祀活动程式。道场活动将自然与幽灵、祭祀与民俗、礼与乐、道德与人性融为一体,有29种仪式进行展现,对当地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和娱乐作用。它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现为陕西省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