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江大桥
中国上海市境内过江通道
上海长江大桥(Shanghai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国上海市崇明区境内的跨海大桥,位于长江入海口之上,是上海崇明越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建设历程
199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崇明越江工程”可行性方案,并提出设想。
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完成《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前期研究报告》。
200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相关建设部门开展上海长江大桥桥位的河势、水文、航运、风险等专题内容的研究。
2004年12月28日,上海长江大桥动工兴建。
2006年8月3日,上海长江大桥完成主墩钢吊箱的安装工程。
2007年11月28日,上海长江大桥完成主塔封顶工程。
2008年5月,上海长江大桥进行合龙工程;6月27日,上海长江大桥完成合龙工程,全线贯通;11月8日,上海长江大桥竣工。
2009年10月31日,上海长江大桥通车运营。
桥梁位置
上海长江大桥位于中国上海市,其中主桥地处长江口北港水道中心区域;大桥北起陈海公路立交桥,上跨长江水道,至长兴岛的潘圆公路立交桥,又沿南方向至沪崇苏立交桥。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上海长江大桥全桥由主航道桥、辅航道桥、江中非通航孔桥、陆上引桥、两座桥塔以及各桥墩组成;主桥路段平面路线呈“S”型,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布置。
上海长江大桥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成为上海地区的又一标志性建筑,对当时桥梁的景观应予以重视。经通航论证后,确定需要建设730米的主通航孔,结合跨度与当时自然条件考虑,斜拉桥是最合适的选择;而斜拉桥桥塔的造型是桥梁建筑景观最重要的部分,经过比选后,采用了“人”字形结构,相应于桥塔主梁需要采用分离结构,选择斜拉斜拉桥造型具有独特性,符合上海市地标性建筑的要求。
上海长江大桥采用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设计中预留了轨道交通线空间;其中,主通航孔桥梁为分离式钢箱梁斜拉桥,辅通航孔结构为变截面连续梁桥;桥塔为混凝土结构,桥面以上为独柱形式,桥面以下分叉为倒V形于承台衔接;索塔锚固区为钢锚箱与混凝土的组合结构,主梁为分离式钢箱梁,采用Q345qD钢材,索梁锚固采用钢锚箱结构;全桥采用扭绞型平行钢丝斜拉索,按空间扇形索面布置,主墩采用变截面钻孔灌注桩基础。
设计参数
上海长江大桥总面积34.23万平方米,线路长16.63千米,跨越长江部分正桥长9.97千米;主通航孔采用(107+243+730+243+107)米的跨径布置,辅通航孔采用(80+140+140+80)米跨径布置;主通航孔桥梁主梁全宽45米,梁高4.0米,桥塔总高216米,顺桥向尺寸7.4(塔顶)至10.5米(桥面处)至12米(塔底),横桥向尺寸7.4米(塔顶)至9.0米(桥面处);全桥共192根斜拉索,梁上索距15.米,塔上索距2.3米;每根拉索含151至409根直径7毫米镀锌钢丝,钢丝标准强度1670兆帕。
设备设施
2009年6月15日,上海长江大桥功能照明完成安装;于7月完成主桥景观照明,沿线雾灯、LED灯调试。
运营情况
票价票制
据2019年4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显示,上海长江大桥收费如下:
通行事项
上海长江大桥地处长江水道之上,遇暴风雨等恶劣天气会临时关闭,禁止车辆通行。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上海长江大桥工程关键技术:1、需要突破公轨共面桥梁设计难题,以满足集约化建设需求;2、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梁关键技术;3、大跨度新型斜拉桥的设计与施工技术;4、采用了预制拼装技术,实现了高效、优质、快速、环保的目标;5、细砂子路堤关键技术,解决了崇明岛土资源缺乏的难题;6、采用中国国产环氧沥青在大跨度斜拉桥钢桥面上的应用。
上海长江大桥采用梁端额塔端牵引、张拉结合的施工工艺,安装原有的技术水平,需要解决以下难题:
1、经计算该桥索梁端锚杯锚固在理论位置时,塔端杯牵引至锚箱并锚杯螺母全部锚上丝压牙,所需要的最小牵引力为3310至5970千牛;若斜拉索采用钢绞线牵引,单根钢绞线平均受力按照156千牛计算,啧钢绞线需要39更,而当时中国国内桥梁从可施工性考虑,软牵引钢绞线孔数最大做到25孔,若直接采用钢绞线牵引,不但需将穿心千斤顶空径制作到直径300毫米以上,二桥施工操作难度大,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因此,施工时需要解决斜拉索大吨位牵引力的难题。
2、因塔内空间较小,选用一弯常用设备不能满足塔内施工空间要求,需要开发新的设备、机具。
3、大直径斜拉索在牵引、张拉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扭转,因此在施工设备配置以操作工艺上必须考虑到斜拉索扭转问题。
科研成果
荣誉表彰
价值意义
上海长江大桥建设中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于突破,对跨江、海桥梁的建设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上海公路》 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4 21:23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