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蛇鲻
狗母鱼科蛇鲻属动物
长蛇鲻(学名:Saurida elongata),又名蛇鲻、神仙梭、香梭、长蜥鱼,狗母鱼科蛇鲻属、温水性近海底栖鱼类。体长筒形,中部稍粗。体长约450mm。喜栖息在泥和泥沙底质的海区。游泳迅速,但移动范围不大,不进行长距离洄游。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日本。
形态特征
体长,呈圆筒状,一般体长19-30厘米、体重100-300克。头略平扁,口大,两颌具多行细牙,腭骨及舌上亦具细牙。体被较小圆鳞。体背侧棕色,腹部白色,侧线发达平直,侧线鳞明显突出。背鳍1个,位于吻端和脂鳍的中间;脂鳍很小;臀鳍小于背鳍;尾鲁深叉形。背、腹、尾鳍均呈浅棕色,胸鳍及尾鳍下叶呈灰黑色。
头短,头背部甲。吻尖,前端钝,吻长明显大于眼径。眼中等大,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脂眼睑发达,可把眼部1/2掩盖。眼间距宽,中间微凹,其宽远大于眼径。鼻孔每侧1对,位于吻与眼之问,前鼻孔具皮质短鼻瓣。口大,口裂长,其长超过头长之1/2,末端达眼后缘之远后下方。两颌约等长,上下颌骨狭长,颌骨上有许多锐利小犬状齿,上颌齿约4—5行;下颌齿约5—6行,下颌内侧齿较长,大。腭骨每侧有齿带2组,外组齿带较长,前部通常是3行。舌细尖,上具有细短齿。鳃盖骨透明,较光滑。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假鳃发达。鳃耙短小如针尖状。鳃膜骨条16。
背鳍1l—12;臀鳍10—11;胸鳍14—15;腹鳍9;尾鳍19。背鳍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背鳍起点至吻端大于至脂鳍起点的距离;平放时,前部鳍条的末端超过后部鳍条的末端;背鳍最长的鳍条小于头长。脂鳍小,位于臀鳍基后半部的上方。臀鳍位于体后之下方,其基底长小于背鳍基底长。胸鳍短小,向后不伸达腹鳍基。腹鳍腹位,起点距吻端较距臀鳍起点为近,外侧鳍条略长于内侧鳍条。尾鳍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
生活习性
为近海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20一100m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性凶猛,游泳迅速,以小型鱼类和幼鱼为食。通常移动范围不大,不结成大群,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南海鱼群于每年2—4月由外海游向近岸进行产卵繁殖;黄渤海鱼群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7月。南海的主要渔场为北部湾、七洲洋及万山群岛,东海、渤海及黄海也有一定产量。渔获期以冬春两季为主。常年可捕获,以冬春两季为捕捞盛季。
经济价值
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较大。其肉味肥鲜,但多刺。可鲜食也可制成咸干品。鲜食多以油炸或红烧为主。此外,长蛇鲻具清热、消淡、健脾补肾之药用功效。
冷冻鱼糜
长蛇鲻能制成冷冻鱼糜,将长蛇鲻肉采肉、漂洗、脱水后,加入糖类、多聚磷酸盐等蛋白质抗冻变性的添加剂,使其在低温下能较长时间保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9 15:2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