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长门怨》是唐太宗的妃嫔
徐惠(即徐贤妃)的作品。此诗描写了昔日以才华赢得宠幸、今日失宠的班婕妤哀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抒发了对后宫失意人的同情和不平对及对薄情帝王的失望和不满,表现出作者的自尊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作品原文
长门怨1
旧爱柏梁台2,新宠昭阳殿3。守分辞芳辇4,含情泣团扇5。
一朝歌舞荣,夙昔6诗书贱。颓恩7诚已矣,覆水8难重荐。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柏梁台里是曾经的旧爱,昭阳殿里有新宠的美人。
我恪守本分,拒绝登上香车与君王同行;
我脉脉含泪,吟咏着凄凉的《团扇歌》。
载歌载舞的新人一旦得到恩宠,
旧人昔日的诗书都变得卑贱。
往日的恩宠果真已完全断绝,
失宠的旧人正如泼出去的水,再难重获欢心。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徐惠的《长门怨》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为班婕妤这位贤妃秋风团扇的悲苦命运鸣不平的作品。作者细致入微的描述了班婕妤被成帝冷落遗弃后的心理状态,抒发了主人公被弃后无法言说的怨愤之情,这也是封建时代后宫女性对自身被动命运的无奈慨叹。
绵密的典故和意象是徐惠诗作的特点之一。以此诗为例,首句中的“柏梁台”是指代汉武帝抛弃陈阿娇一事,表明女主人公已经落得陈阿娇一般的下场。“昭阳殿”则是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宫殿,这里指代新宠之人的居所。此句中“旧爱”和“新宠”的强烈对比,充满了哀怨。接下来的一句则巧用班婕妤辞辇的典故和她《怨歌行》里的团扇意象,写出了女主人公德行高洁却秋绢见弃的悲剧命运。徐惠身为妃嫔,深知当年汉成帝宠爱班氏,邀其同坐一辇之上,是何等地荣耀,而其以“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之言推辞和劝谏,又是何等贤明。正因如此,班婕妤最后“含情泣团扇”的结局,才更加令人扼腕叹息。
题为《长门怨》的诗歌一般都是失宠后妃忧伤悲痛的心灵写照,但徐惠则不然。她诗中的女性,不同于以往被动望幸的嫔妃宫人,而是有思想,有感情,要求独立个性和平等人格的女性。她的《长门怨》充满了人的尊严,既“怨”也“怒”。她敢于用“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大胆的表达自己对皇帝的不满。而一旦失去感情,她有深深的绝望,“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一句,写得斩钉截铁,以一种“决绝”态度表达了自己的自尊和傲骨。
徐惠的诗与她的思想是相合的,她看中的是感情。班婕妤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她自己心灵的写照?在她眼里,太宗不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更是和自己在感情上处于平等地位的丈夫。她在《长门怨》中表达的愤怒和幽怨,正是基于对感情的失望而产生的反抗情绪。虽然这种反抗意识还很模糊,并且她最终以“不医而卒”为唐太宗作了殉葬,但这种平等的观念和有意识的反抗,在以往的宫怨诗里是从没有过的,这昭示了宫廷题材诗作新变的方向。而徐惠不凡的才华,思想和政治见解,对当时和以后的女性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格律上看,此诗的修辞手法对偶运用得尤其突出。如“旧爱”对“新宠”、“柏梁台”对“昭阳殿”、“守分”对“含情”、“芳辇”对“团扇”,“一朝”对“夙昔”,“歌舞荣”对“诗书贱”,“已矣”对“重荐”等,且全诗声韵和谐。这表明徐惠创作中偶对和律化意识的自觉,也体现了初唐宫廷诗的典型特征。
名家点评
明代.陆时雍:五六自宠。(《唐诗镜》)
明代/赵世杰:新旧二字恰是怨根情种。(《历代女子诗集》)
清代·贺裳:“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岂徒宫闱中,士之变塞者类然也。此语殆参透人情。贤妃诗饶有气骨,殆非上官婉儿可比。(《载酒园诗话》)
作者简介
徐惠(627-650),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出生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熟读《论语》、《毛诗》,八岁就能写文章。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来又晋升为婕妤和充容。贞观末年,唐太宗四处征伐,又大兴土木,使得百姓劳怨,徐惠上疏进谏。太宗死后,徐惠悲哀成疾,拒绝服药,次年病逝。死后追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