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巴山舞”,一经问世便深受喜爱。老世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像一阵风从土家山寨吹进县城,甚至涉足到现代舞厅,大有与外来“
迪斯科”“
摇摆舞”一争高下之势。《
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当众多的进口娱乐性舞蹈风靡一时之际,重山叠峰中的巴山舞却占据了那么多朴实的心灵,这种文化景观,带给人们许多思考,至少,它开拓、展示了一片独特的审美领域。”
覃发池,男,湖北长阳人。
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物,曾任长阳歌舞团团长、文化馆馆长。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死人那里解放出来,变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 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结构上,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巴山摇”、“半边月 ”、“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个种类。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
土家风俗原有“女人跳丧,家破人亡”的禁忌,但巴山舞适应自娱性集体舞蹈的特点,要求男女成双成对,男女动作略有区别,这不仅使舞蹈气质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
巴山舞在音乐上为去其丧味,只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为基调,适当加以发展,并加进了弦乐伴奏,舞蹈音乐仍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色和地方色彩。
长阳巴山舞除保存跳丧舞原有的歌、舞、鼓、乐的形式,鲜明的节奏以及粗犷、原始、古朴、豪放的风格外,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原始的“跳丧”只有男人能跳,所谓“女人跳丧,家破人亡”,而巴山舞却让过去只能旁观的女性进入了舞台,成为男女成双成对、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二是将“跳丧”从窄小的灵堂前的有限空间,搬到了千百人聚会的群众文化广场和文艺表演舞台,成为一种艺术品味独特、感染力强、简单易学、参与面广的群众自娱性集体广场歌舞。同时,巴山舞在结构上打破了许多旧有的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精华,如利用“倒叉子带犀牛望月”和“怀胎歌”的部分动作提炼发展组合起来的“风摆柳”,由“摆胯”、“挑肩行进颤步”、“行进颤步前后摆手”、“双手里挽花”等动作组合而成的“半边月”等等。
舞蹈动作更为欢快,抛弃了“跳丧”中的压抑感,姿态亦更加优美。在音乐上,巴山舞剔除了跳丧舞音乐哀伤低沉的痕迹,同时增加了弦乐、打击乐伴奏,使音乐更加乐观活泼。
长阳巴山舞的编创把握住群众自娱性舞蹈所具备的群众性、科学性、自娱性、随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象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象七彩的阳光融进了新婚的洞房,象熊熊的篝火,燃旺了土家的欢乐,而且正如一位舞蹈学教授预言的那样:“巴山舞或许会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长阳巴山舞经过几十年的传播,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民间舞蹈,在三峡地区广为流传。在清江、神农溪和三峡一些景区内,可以看到巴山舞表演。同时在一些地方,巴山舞已经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2008年,
国家体育总局已把巴山舞作为一种全民健身舞蹈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