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孜康,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城关区大昭寺广场前,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
历史沿革
门孜康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拉萨门孜康,任命钦热诺布大师兼任药王山医学利众院与门孜康的院长及教学导师。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萨“门孜康”和 “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合并成立拉萨藏医院。1980年,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2020年,国家投入资金,对门孜康古院落进行了修缮保护。
建筑格局
门孜康,即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藏语中,“门”指医药,“孜”指历算。因此“门孜康”意译为“医学历算院”“藏医星算院”。门孜康属于原噶厦政府的一个机构,今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前身之一,今门孜康原有的建筑为古建筑大院。总建筑面积约2459平方米。主要包括“门孜康”主楼、廊房、辅助建筑。
文物遗存
综述
门孜康古院落藏有古籍582卷。
《四部医典》
门孜康藏有4种木刻版和一部金汁手抄本《四部医典》,4种木刻版分别为扎塘版、达旦版、甘丹平措林版、药王山版。扎塘版《四部医典》: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藏医学家苏喀尔·洛珠杰布依据宇妥·萨玛云丹贡布修订的《四部医典》手稿和金注本刻制了印版,史称“扎塘版《四部医典》”,这是最早的《四部医典》木刻版,也是现存《四部医典》各版本的祖本。该版本刻制完成后大量印刷发行到藏区各地乃至邻近国家,对于藏医学的传承保护和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版本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当时西藏地方政府设立的官办医学院——药王山利众医学院收集珍藏,民国五年(1916年)转移至门孜康(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保管;达旦版《四部医典》: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部医典》由藏医学家杰尊贡嘎宁布主持修订后,在西藏日喀则达旦寺刻制,发行于后藏各地。此版本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药王山利众医学院收集珍藏,民国五年(1916年)转移至门孜康保管;甘丹平措林版《四部医典》:清康熙元年(1662年),五世达赖喇嘛召集各地藏医学家对《四部医典》进行修订后刻制。此版本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药王山利众医学院收集珍藏,民国五年(1916年)年转移至门孜康保管;药王山版《四部医典》: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药王山利众医学院组织藏医学学者主持修订后刻制。印版现存于门孜康;金汁手抄本《四部医典》: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藏医学家钦绕诺布组织召集当时的书法家制作完成,以绘图体现了当时西藏的书画艺术,是西藏历史上的首个金汁手抄本《四部医典》。金汁手抄本《四部医典》完成后一直由门孜康保管。
历史文化
医学成绩
门孜康钦热诺布大师先后编撰了《接生法•利众明月宝鉴》《根本部树喻•医海精要》《甘露配药宝瓶》《治疗小儿疾病经验综述》等医学论著;在天文历算方面,大师于民国七年(1918年)将《时轮历精要》一书的历元更换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后刻制模板发行并作为门孜康的历算教材,引进《汉历心要》一书的传承和计算方式,开始编制发行《门孜康历书》,历书对藏区人民生活、农耕牧作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实用价值,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图书之一;培养了一大批藏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学生遍布西藏、青海、四川、北京以及内蒙古、不丹、印度等临近国家和地区。
藏历天文历算
藏历天文历算是一门复杂的高等学科,通过在沙盘上演算天文变化,可以预言播种季节、天气、行星运动、日食、月食和自然灾害等,与人体健康更是息息相关。
文物价值
门孜康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的教学制度。学员由各地寺庙选送,学习人体的脏腑解剖、藏草药等知识,还包括佛学、语言学等内容。门孜康还担负编制藏历历书的任务,对于藏区的农耕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门孜康珍藏的《四部医典》是保存最为完整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统医学典籍代表之一,是具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重要文献。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门孜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门孜康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大昭寺广场前。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门孜康,路程约3.6千米,用时约2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