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彩球
1982年宋崇执导的电影
《闪光的彩球》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儿童电影,由宋崇执导,赵静丁嘉元梁波罗、陈世民等出演,于1982年上映。
剧情简介
向阳小学四年一班的李小春,不守纪律、乱冲球场,新任大队辅导员方华对他进行劝导时,反倒被他将一军。方华遵守诺言,挺身而出,得到了孩子们的信赖。一次考试后,班主任林老师把成绩差、捣乱的同学全编在一个小队——第五小队。他的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方华认为不能让学生当算盘珠,要耐心地诱导他们做小主人。一天,第五小队外出搞活动,在马路上恰好被联合国教育考察团准备对中国儿童进行智力测试的勃朗先生和莎米拉小姐遇见。勃朗从汽车上扔出一把金币,小春等拾到后,很快就通过教育局外事秘书周玉明,如数还给了他。在方老师的帮助和教育下,第五小队的同学决心把自己小队变为争气小队。于是,吵架的同学言归于好了;中队委杨晋也认识到不能只顾自己学习,想退出小队是错误的。一次检查卫生,也想为小队争气的小春,把自己又脏又破的红领巾换给了低年级小同学,事后,他遭到大家的严厉批评。
为让同学们真正认识荣誉应该去争取,大队部决定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春游活动。为准备春游活动,方华深夜才回家,发现女儿生病了。爱人周玉明对妻子只顾学校不顾家,感到不满。次日,方华为了全校的学生,忍痛离开女儿而去。在“勇敢者的道路”活动中,李小春被大家选为指挥官,他和刘克、姜建平被几道数学题组成的密码和用英文写的命令难住了,懊悔平时没能好好学习。这时,王薇和杨晋等同学分别译出英文、算出数学题,他们闯过道道难关,终于夺得了红旗。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真正体会到知识的重要和集体的力量。
林老师患了严重的胃病,需要离校休养,方华担负起班主体的工作。她所提倡的“自动化”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全班同学平均成绩提高了,第五小队一跃成为“争气小队”。不久,李小春等同学又以他们特殊的方式,热情地欢迎林老师病愈归来。林老师见到孩子们送来的礼物,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在勃朗先生和莎米拉小姐举行的彩球智力测试中,李小春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获得了成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创作主题
通过深入生活,导演宋崇感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儿童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爱劳动,具有主人翁精神和民主精神,而且自从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后,中国儿童在心理和观念上已改变了惧外、崇外的倾向,表现出真诚、友好、热情、大方的风度和美德,特别是许多外宾到中国后首先就从儿童身上感到了人民精神奋发向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闪光的社会才能培育出具有闪光思想的儿童。另一方面,宋崇也注意到教育战线上教育思想的变化。封建的教育思是把孩子培养成埋头读书、拨一拨动一下的听话的“算盘珠,而当时,上海团市委提出“自动化”活动,旨在培养少年儿童当家作主的精神、创造精神和民主精神。他决定以这种教育思想作为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灵魂。
演员选择
在选择儿童演员时,剧组着力纠正当时一些儿童片选小演员偏重外表的误区,强调首先注重人物的特点、性格色彩和表演素质;其次是选演员时有整体设想,每个儿童演员都有特点有变化,即人各有貌。
初选时,他们第一步先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分成几组一起玩耍,待他们表现出生活中的自然态时,剧组在一旁观察他们的节奏感、反应速度、外形条件和性格特点,从而淘汰一批不适合拍摄要求的孩子。第二步,他们通过“吹牛”游戏考察孩子们的想像力、反应灵敏度。两次挑选过后,几百个孩子留下三十多人。第三步,考察孩子的模仿能力。
选定一部分儿童演员后,剧组在辅导员帮助下给孩子们建立少先队集体,组织各种活动,导演、相关成年人演员也加入其中,使创作人员与孩子们相互熟悉。接下来他们按戏中要求组织几个家庭,要求扮演教师和家长的演员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组织“家庭聚餐”、游园活动,培养“父子”“母女”“师生”感情。最后,经过试镜头,考察这些儿童演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表演适应能力。最终,他们选出了片中的主要儿童角色的扮演者,其他孩子则留下来作为群众演员。
表演指导
为使儿童演员表演得自然生动,导演在处理孩子们的戏时,尽量安排他们打球、游戏、洗碗、寻找东西等,让他们有事可做,通过动作展示人物和剧情。为尽量少地束缚孩子的“动”,导演要求灯光、摄影机的画面尽量跟着演员走,而不是演员去凑灯光和画面。导演很少给儿童演员画地位,布光上主要采用自然光源,摄影机经常摆脱三角架,摄影师把机器扛在身上拍摄。为使演员更真实地表演,导演还把有组织性的拍摄和真实生活中的偷拍、抢拍等相结合。
导演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在排演时先让孩子随意去演,从中考察和了解孩子们的理解,然后,导演再给他们说戏,描绘每个角色的神情、动作,使儿童演员产生创作冲动和表演欲望。在拍摄近景、特写时,导演先帮助儿童演员设计内心独白,使孩子的表演有了内心依据。
考虑到儿童好奇心、新鲜感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剧组每换一个新环境,都要想办法降低孩子的兴奋点,尽量让他们安心工作、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为了保护孩子们宝贵的新鲜感,导演要求对孩子少排戏,在各部门做好准备之后再排演,以便抓住孩子们出灵气的瞬间。
为追求真实,该片让儿童演员自己说台词配对白,不用成人演员配音。导演还要求儿童演员把台词变成自己的语言,只要大意不变,其他的任由他们发挥,尽量口语化。
影片评价
该片的编导对儿童生活、儿童观众的心理特点比较熟悉,影片不是靠抽象的说教来教育观众,而是寓教于乐,善于抓住儿童中看起来平凡却又含有深意的情节或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的视觉画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遗憾的是该片场景变化虽较多,结构却显得比较散。(《大众电影》评)
该片通过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许多生动的事例,开掘了一个积极、深刻的主题,反映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儿童的新思想、新面貌,歌颂了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的灵魂工程师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这些逼真事件的展现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活动中,观众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自豪感。该片通过精心构思,设置了方华与林育才两位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条主线,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强烈的对比中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的优劣,还设置了两位外国教育专家的考察活动这条副线,与主线有机地配合,从外国专家独特的测试方法中检验了方华的教育方法的正确,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说服力。该片具有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感人的情节,仅就五个闪光的小彩球的出现和用它们作为测试的工具,就使小观众感到新奇、新鲜。该片客观地反映了生活,对人物不拔高也不贬低。因为该片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广泛,它的瑕疵也显得十分突出。它的头绪多,结构就显得松散,内容庞杂,问题揭示得不深透。在一部儿童片中集中描写大量的成年人的事情,有可能会喧宾夺主。而且还有一些琢磨不够的地方,这就大大影响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电影评介》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02:16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