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集镇,地处萧县西北部,东邻杨楼镇、南接马井镇、西靠黄口镇、北依新庄镇,距离萧县县城25公里,距离徐州市区45公里。境内陇海线、310国道、302省道纵贯东西,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镇行政区域面积6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3万亩,是萧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下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主要产业
闫集镇,主要以纺织业、加工业等为主,闫集镇是传统农业乡镇。闫集镇现有规上企业4家(宿州金鹭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萧县金盛家具有限公司、萧县中兴混凝土有限公司、萧县望鑫园科技有限公司),限上商贸4家(萧县长义饭店、长顺饭店、萧县富万嘉购物广场、闫集美家乐购物广场)。
历史沿革
老闫集以闫姓在此起集而得名,闫集镇是以闫集村命名。
1949年,闫集属黄口区李阁乡、孔楼乡。
1958年,闫集属刘店公社。
1980年萧县全县置3个建制镇,10个区,74个乡(镇)时,设立闫集镇,隶属马井区管辖。
1984年,阎集公社改闫集乡。
1992年,撤区并乡,设闫集镇。
2005年,改为建制镇闫集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10月,全镇辖11个行政村、杨庄村、塘沃涯村、刘店村、郑集村、高楼村、汪楼村、闫集村、孟楼村、柳元村、孙老家村、赵堂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闫集镇位于萧县西北部,距离萧县城区24千米,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4°35′,东经116°77′。镇域东部与杨楼镇接壤,西部与黄口镇相连,南部与马井镇毗邻,北部与新庄镇一河之隔。镇域总面积66.84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闫集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带,兼有南北方的气候特点,总特点是:冬冷夏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0.2℃,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0.2℃(72年6月11日),历年各月最高气温平均值19.8℃。极端最低气温-23.6℃(69年2月5日),历年各月最低气温平均值9.5℃。无霜期206天,最长225天(1965年),最短189天(1976年、1979年)。地面极端最高气温68.6℃(1960年7月21日)。地面极端最低气温-28℃(1969年2月5日)。冬季冻土深度5-20厘米,最大冻土深度22米,历时11天(1963年2月4日至14日)。闫集降水量年720-740毫米,萧县降水量中最小,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强度较大;冬季雨水较少,个别年份有干冬现象。该镇蒸发量又在萧县最高。 该镇区太阳辐射量127.5千卡/平方米,高于宿州市,丰富的光能资源有利于冬小麦的优质高产,全年日照时数2408.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4%。
地形地貌
闫集镇为平原地形,总的地势西部高,东部低,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北部以刘店为中心,其周围多为沙质土壤,黑楼以东为碱化潮土,刘店东北,利民沟南岸为淤土,土质较好。
水文特征
闫集镇境内主要河道北部有利民沟,中部有黄杨河,南部有萧黄河和大沙河共四条,均属季节性河流。全镇沟渠65条,1个水库,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埋藏浅,水质较好,便于开发。
人口
截至2024年10月,总人口5.6万人。
经济
科技强农行动
2023年我镇播种小麦实际总面积5.97万亩,其中优质专用麦5.2万亩,占比87.1%。播种玉米4.6万亩、大豆0.467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145万亩。玉米平均亩产566.3公斤,大豆平均亩产231.2公斤。优质水果面积1800余亩,设施蔬菜面积1200余亩,畜禽规模养殖80%,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约4.5亿元,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覆盖率70%,化肥、农药利用率41.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秸秆综合利用率90%,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率80%以上,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1000余万元。2024年认真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一喷三防”资金投入资金51万元,切实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农技人员跟踪技术指导,并做好堆肥+化肥、商品有机肥+化肥、常规施肥对比试验,为合理的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接待群众咨询,通过这些工作,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难题。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管理技术现场教学22场。小麦作物目前长势良好。
机械强农行动
切实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组织农机手120余人开展安全生产教育,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镇村网格员的作用,全面落实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手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安全责任落实到机到人到田块,层层传导压力。健全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突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预防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确保作业安全,为秸秆综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夏收投入各类农业机械2000台套,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158台,大中型拖拉机100台,秸秆还田机132台,玉米大豆免耕精量播种机226台,秸秆捡拾压捆机28台,粮食烘干机4台套,用10天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小麦机收5.97万亩的任务,用10天左右时间完成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机械化播种,确保不误农时。
农民增收行动
闫集镇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3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发展家庭农场233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通过政府引导、村组协调、典型带动等措施,积极引导承包农户将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有序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67%,“三变”改革得村100%,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新增集约土地面积3750亩,稳定家庭农场个数277个,稳定合作社148个,社会化服务组织13个。全镇11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成立组织等环节,挂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1个,发放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证书11份,颁发股权证书12839本。
风景名胜
枌榆寺,又名
枌榆社。位于阎集镇北部枌寺村,是汉高祖刘邦的祖籍老家。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汉书·郡国志》进一步道明:丰西有大泽,高祖斩白蛇于此,有枌榆亭。《辞海》亦释:丰,邑名,枌榆,乡名,汉高祖的故乡。《西京杂记》亦云:高祖少时常祀枌榆之社,及移新丰,亦立焉。
据考证,刘邦的太祖父刘阳,战国时为魏国大夫,居于汾水之榆地。周显王扁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秦国公孙鞅攻打魏国都城安邑,利用与魏公子的私交,用计骗得魏公子“印”为,魏国被迫迁都大梁,刘阳随往,其家乡父老便沦为秦国的奴隶。因刘阳为魏国大夫,秦视之为政敌,故其家人倍遭。无奈,被迫倾家出逃至大梁之东萧邑置地安家。为了永记家族之根源,他们欲以汾水之“汾”,榆地之“榆”命其庄名“汾榆”。但考虑到是为避难,觉得还是不直接用家乡汾水之“汾”字为好。恰巧该地长满枌榆树,且“枌”与“汾”谐音,于是就叫“枌榆”。他们为尊宗敬祖,在村中建了个家族社坛,人称枌榆社。清末由于黄河的改道,区划也以黄河为界,北丰南萧,枌榆也由原来的丰邑划入安徽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