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不容发是一则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
成语出处
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成语典故
枚乘,西汉辞赋家。他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为防备权力落入外姓人的手中,所以大肆封同姓的人为王。一方面来说,未使权力分化,可是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后来诸侯王凭借自己的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为此,文帝、景帝两代逐步削减王国封地。
吴国是诸侯国中的大国,吴王刘濞为人极为剽悍勇猛,他的性格与父亲相反,却与刘邦相似。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吴国太子在京城与文帝皇太子下棋时出现争执,后吴太子无礼,被皇太子所杀,刘濞痛失爱子,极为愤怒,从此对皇太子怀恨在心,便加紧谋划造反,发誓要报杀子之仇。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汉景帝任用非常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景帝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知道后,就进言说:“一根线吊上千钧重物悬在空中,下面是万丈深渊,即使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这很危险。马受到惊吓却还敲鼓吓它,线快断了可是还给它增加重量,其结果是线断了不能再接好,马掉进万丈深渊无法求援。现在形势危急,就像两者之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三思。只要大王您回心转意,一切还来得及补救。”
刘濞没有采纳枚乘的建议,仍决定谋反。枚乘看大王无悔改之意,就离开了,转而投奔梁孝王。后来,刘濞打着“惩办奸臣晁错,誓保刘氏江山”的旗号,煽动各路诸侯一起造反被没收了土地的几个王侯,对晁错当然不满,于是公元前159年,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七国的国王就同时起来造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刘濞的叛军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战败后逃到盟友东瓯王处。东瓯王接受了汉朝的重金收买,在丹徒杀死了吴王刘濞,向朝廷请功。刘濞的子孙,除继位的新吴王刘驹逃亡闽越外,其他均不知下落、吴王家族从此也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成语寓意
枚乘劝谏吴王刘濞间不容发,回心转意的事情,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危急情况下,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索,只能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才能取得胜利。
成语用法
“间不容发”用来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形容事物很精密或时间紧迫。
该成语构词方式是主谓式;在句中作定语。
宋《
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事机之来,急如弩箭,投机之会,间不容发。”
《明史·韩文等传赞》:“一击不胜,
反噬必毒,消长之机,间不容发。”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回:“这个小产的生死是间不容发的,岂是你撞太岁的时候。”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一回:“这事间不容发,明天就上个折子,一定要争回此事。”
近代·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他躲闪了一下,总算幸免。这种间不容发的生死之际也够人深长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