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
唐代张巡诗作
《闻笛》是唐代诗人张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孤城被围的紧张情形,颔联描绘浓郁的战斗气氛,颈联写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尾联则表现诗人忠贞不屈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险峻,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
作品原文
闻笛
岧峣1试一临,虏骑2附3城阴4。
不辨风尘色5,安知天地心6?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白话译文
当我登上城楼举日远眺,安史叛军已经迫近城郊。
外界隔绝局势无法了解,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我的军营前面就是边塞,连续苦战已被阵云笼罩。
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羌笛声声隐约可以听到。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驱所部攻阳。守将许远告急,诗人自宁陵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共守孤城。这首诗作于围城中。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写登城俯瞰所见。和通常的登城览眺有别,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的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故第二句即书即日所见敌军围城情景。着一“附”字,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诗人在守城后期与许远分城而守,他所分守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的主攻方向,“虏骑附城阴”正显示出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的态势,既显示出形势的危急,也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不识风尘色,安知天地心?”颔联续写登临所感。“风尘”承“虏骑”,“不识” “安知”, 因果关系显然。这是诗人坚守危城经年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认识和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诗人与许远有兵六千八百人,而他们所抗击的安史叛军多达十三万。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大小四百余战,累计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此巨大的战绩,如果主帅和将领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广大士兵、民众的坚决支持,绝不可能支撑危局如此之久,更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作为守城的主帅,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对“天地心”亦即天下民心向背所获得的深刻感受体验的艺术概括。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而用“风尘色”来借指战争,则战尘弥漫的惨淡之色可见;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而天地之心与人心浑然一体。故两句虽出以议论,却毫无枯率之病,而是既生动形象,又沉着深刻;境界亦开阔舒展,毫无逼仄之感。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颈联转写登临所见。睢阳处于中原腹地, “营开”处本不会见“边月”,但如今虏骑长驱直入,睢阳已成抗击东线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起着屏蔽江淮、保卫唐王朝生命线的重要战略作用,故在作为军中主帅的作者眼中,营门之外的月亮也就成了“边月”。“近”字透露出边塞气氛的浓郁和守卫疆土的责任感。下句“战苦阵云深”则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惨烈和战云弥漫层深的惨淡景象,“深”字同样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深沉凝重。
尾联点明登楼闻笛,暗透以上三联所写的情景都是在登楼闻笛的过程中展现的。如果说“虏骑”句和颈联是写登楼所见,颔联是写登楼所感,则尾联便是写登楼所闻;点出“横笛”暗示系敌营胡兵所吹;说“旦夕”,则不只此日此夜,而是每旦每夕皆闻。这旦夕传来的胡兵吹笛声渲染出被围危城的一种四面楚歌式的气氛,“闻” 中自有所感,但诗人却只轻点即止,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体味。
诗作于睢阳保卫战的后期,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这从“虏骑附城阴” “战苦阵云深”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危城将破时的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也没有剑拔弩张之态,这正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儒将风度的体现。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
名家点评
元·顾安《唐律消夏录》卷四:古来忠义之士,全是一段愤激之气做成。试看此诗三、四,说遂令风尘至此,我不知天地诚属何心。连天地都不服起来,此是何等力量。战阵之间,吟咏自得,其才其胆,千古一人。
明·程元初《盛唐风绪笺》:张巡此诗感慨愤激之至。三、四即武侯“不计成败利钝”之诚心也。
明·李维桢《唐诗隽》:忠精节义,凛凛独生。
明·钟惺《唐诗归》卷二十三:(“不辨”二句)裹成一片,流出真诗。
明·谭元春《唐诗归》卷二十三:(末句下评)只结一句“闻笛”,觉上数语皆闻笛矣,妙手。
明·吴乔《围炉诗话》:张睢阳《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作诗读。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卷三十七:此守睢阳登楼以窥敌之虚实,闻其营笛声而兴感,因以“闻笛”命题。言试登高以临敌,乃虏骑方屯聚于城之北也。贼势如此,则当身犯风尘,辨其气色,庶知上天降乱之意。苟不辨风尘之色,安知天地之心乎!言当躬亲其难也。然国步危矣。夫睢阳内地也,今门开而近边月,苦战而多阵云,闻旦夕笛声,而虏之凭陵可想,能不深为之虑哉!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三、四句)言贼势如此,不但风尘愁怀,并不知天地之意若何。
清·叶蓁《唐诗意》:其节义如庶姜,其气概如南仲,可风可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八:此诗不必分解,直抒闻笛时苦心。“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公守睢阳,登更楼而望敌,见敌骑方屯聚于城之北,时因闻笛有感而作此诗。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公以孤城困守,抗百万之贼兵,至罗雀掘鼠,杀妾食士,而不变其守,此是何等风尘,何等天地。即使辨得风尘动静,知得天心向背,更待如何?故惟此百炼精忠,以身殉国,而不必辨风尘之气色,不必知天地之何心,不顾安危,不计成败,惟以公忠自矢而已。读此知先生铁石心肠,凛然如在矣。“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此是闻笛时军中之苦景也。“战苦阵云深”,想风云惨淡。“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只结一句闻笛,上数语皆闻笛矣。
清·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十:一片忠义之气滚出,“闻笛”意一点自足。三、四言不识风尘之愁惨,并不知天意之向背,非一开一阖语也。宋贤谓伯夷、叔齐欲与天意违拗,正复相合。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不辨”句)忠肝若揭,结句点出。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精气结成,读之又觉一腔忠勇流散四十字外。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张巡(709—757),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开元末进士,天宝中为真源令。安史乱爆发,起兵抗敌,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后与许远一同坚守睢阳,最后粮尽援绝,城陷就义。《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1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