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
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之“八省十五个地区”中一块独立的游击区。闽中地处福建沿海两个中心城市—福州和厦门之间,腹地为兴化湾平原。这里交通方便,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富饶,是国民党统治福建省的中心地带。虽然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央主力红军没有经过这个地区,但这个地区并非没有开展游击武装斗争;相反却是福建大革命时期建党的三个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自1928年3月在闽中
莆田县的广业山区成立第一支农民游击队后,这个地区的武装斗争就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概论
1986年第二期《党史研究》发表的阎景堂《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从“游击区”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党的领导、武装力量、游击根据地、国共和谈和编入新四军等),论证了闽中与其他十四块游击区并驾齐驱,提出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八省十五个地区”的新说,纠正了“十四块游击区”的传统说法。
游击区
一、从三年游击战争前的武装斗争史看,闽中是块独立的游击区
闽中地处福建沿海两个中心城市—福州和厦门之间,腹地为兴化湾平原。这里交通方便,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富饶,是国民党统治福建省的中心地带。虽然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央主力红军没有经过这个地区,但这个地区并非没有开展游击武装斗争;相反却是福建大革命时期建党的三个地区之一,①也是最早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自1928年3月在闽中莆田县的广业山区成立第一支农民游击队后,这个地区的武装斗争就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1930年,福建省委先后派军事干部陈华、黄琬到莆田,把原有的游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第二○七团。莆田的毗邻仙游县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八团。当时的省委书记
罗明说:“据我的回忆,闽中当时以莆田为中心进行过武装斗争。有一天,我与一位同志去莆田游击区,参加过一夜的游击战争。敌人增派部队来包围时,我们在现场通知游击队撤退到山区。以后,闽中是成立了特委,由
邓子恢担任书记。”②
1930年10月,福建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
王海萍偕省委巡视员邓子恢到莆田建立闽中特委之后,即把红二○七团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准备有计划的进攻敌人,在
莆田、
仙游、
福清、
惠安一带游击,打击海军与消灭当地民团常备队,创造这几个县的赤色区域”,并在“莆田广业山区开始土地革命。”③
同年12月底,红二支队在莆田外坑遭到敌人重兵包围,领导人在突围中被捕牺牲,年轻的外坑苏区惨遭摧残,武装斗争第一次失败。1931年2月,福建省委常委专门召集闽中党组织的领导人王于洁等到厦门省委机关总结闽中武装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作了《
决议》,确定莆田仍恢复党的县委建制,要求县委克服失败观念,吸取经验教训,继续组织武装斗争。
外坑失败后,经过一年多的组织发动,这个地区的武装斗争又蓬勃地开展起来。据《福建工农报》1932年3月29日报道:“莆田、仙游、永春……农民起来斗争,原有的游击队后因领导不好。故无形失败,现该三县均恢复起来,而仙游游击队战争发动更有成绩,曾组织领导群众,打入捐税局,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个地区的游击武装斗争,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采取稳步发展的方针,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33年5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向中央所作的《关于福州的工作报告》中说:“现莆田、福安、连江三县的游击队,各扩大到五十人左右,在布置春荒斗争中成分上有很大的改造,尤其反土匪流氓的斗争,得到了极大的收获。现在游击队是可说才真正成为工农的武装,才相当能够执行游击战争的任务。”
1934年4月,由于福州中心市委遭敌特破坏,市委主要领导人叛变。莆田中心县委和仙游县委亦遭牵连而被摧残。事件发生后不久,福州中心市委常委(原莆田中心县委书记)王于洁立即回到莆田整顿了党组织,重建了游击队,并在莆田农村连续发动武装暴动,以配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与此同时,福州中心市委宣传部长黄孝敏和互济会主任刘突军也撤退到福清,把福清县委整顿改组为中心县委。
闽中是块有党的坚强领导,有过苏维埃政权的老游击区,小规模的游击战争从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就开始,并一直坚持下来。而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其武装斗争既不像苏区那样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也不像新游击区那样从头开始拉队伍打游击,而是由原来的游击战争向更高的水平过渡和发展。
第二战场
二、从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成绩看,闽中也是伟大的第二战场的一部分
1934年冬,国民党集中主要兵力“追剿”长征红军,并对各苏区进行军事“清剿”。而地处敌人统治中心和福建沿海交通枢纽的闽中地区,反动武装力量却相对薄弱(从福州至泉州约200公里的公路干线只驻一个师)。闽中党组织便利用敌人的这一空子,在敌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使敌有后顾之忧,以钳制敌人的力量。
这时,在王于洁、潘涛等领导下,莆田全县武装骨干集中组成了一支可统一指挥的红军游击队,于同年12月奇袭了常太枫叶塘镇,摧毁了这个地区的反动堡垒,一举缴获20多支枪、子弹数千发,从而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开辟了常太游击根据地。与此同时,黄孝敏、刘突军也在福清成立一支30多人的工农红军福清游击大队。到了1935年3月,闽东游击区的西南团陷敌重围,部队被迫解散。连江县委书记魏耿、西南团团长杨采衡和共青团连江县委书记陈云飞率骨干20多人渡海撤退到福清,加入了福清游击大队。接着,福清中心县委派陈云飞打入罗汉里匪窟,争取了刘阿和所部,从而开辟了罗汉里游击根据地。
同年5月,莆田和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在斗争中联合起来,成立了闽中特委,并把两支游击队统一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从此,闽中地区两支武装游击队和两块游击根据地,在特委统一领导下协同作战,主动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10月初,第一支队在肃清罗汉里根据地范围内的土匪、民团之后,队伍发展到100多人,于是首次远距离行军至莆田,袭击大洋田粮处。当时国民党《莆田日报》对此作了如下报道。“本月5日4时,田赋处大洋分柜被劫,匪众八十余人,绑去铺差方春霖一名,缴去粮务队快枪八杆”。“据闻该案系永泰属一都之土共所为,查该股土共约百余人,枪械齐整,占据一都,将近三日”。
大洋被游击队袭击之后,国民党驻军第九师第四十九团团长夏德贵立即电告“绥靖司令部’,说永泰、莆田、福清三县边区有共党百余“出没骚扰”,并“派该团曾营长率本部进剿”,还“函三区专署派永泰保安队协助包抄”。④但结果是一个营的正规军和一个连的保安队被游击队不足一个连的兵力击退于福(清)永(泰)边的一都。而当四十九团在福莆永边“清剿”一无所获之际,第二支队却在莆田常太根据地周围打土豪、攻民团、杀恶霸,搞得轰轰热烈。尤其是1936年1月公开镇压恶霸、铺差韩觐侯之举,影响更为广泛。当时还贴出署名“中国人民抗日义勇军闽中第二支队”的布告,宣传支队宗旨:“本队是抗日民族自已的武装队伍,彻底反对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反对卖国贼及一切军阀汉奸出卖东北四省与华北华南,誓死保卫中国领土完整,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凡是拥护我们抗日的个人和团体,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应团结起来。反对我们抗日及压迫民族的人,是汉奸卖国贼及其走狗,我们在广大民众拥护及要求下,决以革命纪律制裁之”。
第二支队在莆田的一系列革命行动,使敌人不得不把第四十九团从福清调到莆田来“清剿”。这次对莆田根据地的“清剿”,由敌夏德贵团长亲自指挥,时间持续达三个月,除正规军外,还有壮丁队百余名,保安团一个中队,“分四路由下宫、漈兜、渡口、外坑等处进兵兜剿”。尽管敌人采取“三光”政策,但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不屈不挠地顽强斗争,使敌人无计可施,连国民党报刊也哀叹无可奈何。如“进剿”际川时,敌兵看到的是:“该村乡民似完全匪化,当军队未进剿之前,早已迁往高山,墙壁上贴满反动标语;迨军队撤返渡口村休息时,忽发现右翼之外坑村山口有匪共三十余人向军队射击。”⑤又如“进剿″外坑时,因游击队和群众事前撤到山上,敌人“只焚雷光熙之楼房一座”,又“将该山四面放火焚烧”;当游击队为救护群众而“冒火冲出与剿共军激战约有两小时之久”后成功地撤去时,敌人只好以“卒因山深林密,且天色已晚,未便穷追,至被其趁机逃入深林中脱去”⑥为由而自圆其说。
闽中两支游击队不仅敢在山地上同数倍于己之敌打游击战,牵着敌人的鼻子团团转,而且还把游击战争打到福厦公路干线和福州市郊。1936年初,正当敌人集中兵力“清剿”莆田常太根据地的第二支队时,第一支队即沿着福厦路北上,连克闽侯大义乡和沪屿镇的民团、保安队,前者打垮民团一个中队,缴枪20多支,后者击毙负隅顽抗之敌9人,缴获步枪60多支和机枪一挺。在两战告捷后,又于1936年2月下旬,在福厦路的闽(侯)福(清)交界地段部署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即河村桥伏击战),俘获福建省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士等7名国民党要员和一批枪支、现钞、黄金、银元等物。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使国民党福建当局大为震惊。当敌人从福州派出宪兵四团和省保安一团联合赶到出事地点企图“兜剿救援″时,游击队早已挟带“肉票”扬长而去。继而敌又调驻莆田之第九师四十九团和驻福清的保安五团配合包围;省府还“派飞机一架,在出事地点附近侦察。铁甲车两辆亦驶往协助逡巡”,“综计各路兵力,当在三千以上”。⑦敌人如此兴师动众却奈何不得游击队。为了打破敌人对罗汉里根据地的“清剿”,王于洁亲自赶到永泰后溪,沿莆永边的山区小路,把第一支队带到莆田常太根据地同第二支队会师。就这样,敌人历经三个月的多兵种“清剿”,以不得结果而告终。
敌人对
罗汉里根据地的“清剿”被粉碎之后,闽中特委决定把两支游击队合并整编为一支队伍,继续活动在福厦公路的莆田地段上。游击队先袭击了驻莆、仙交界长岭路段上的保安队一个排,毙敌8名,缴枪8支。继而攻入设在莆田第三大集镇黄石的国民党区署,击毙巡官和区警4名,缴枪30多支。1936年下半年,国民党驻军第九师换防,由第八十师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部进驻闽中(旅部先设莆田,后迁泉州)。钱东亮一到莆田,立即命令所部第四七八团团长李鼎彝亲自率兵主持“剿共”。游击队则运用“敌进我退”的灵活机动战术,从常太根据地撤到莆永边的仙溪。而当敌人再次部署兵力分三路扑向莆永边的根据地仙溪时,游击队又机警地提前撤出,并沿着原第一支队所在的福莆永边的根据地杀回马枪,直插敌之后方,再次奇袭福厦公路上的官口镇,镇压了该镇反动联保主任潘德仁,“散发了抗日救国传单”⑧。就这样,闽中红军游击队与强大的敌人巧妙周旋,反复较量。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力量,还扩大了政治影响,使敌人不得不承认闽中红军游击队的存在,从而接受闽中党组织提出的谈判条件。
新四军
三、从国共和谈和部队改编的结果看,闽中游击队同样是新四军的组成部分
同兄弟游击区的情况一样,闽中游击区的党组织是在长期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开展游击战争的。直到1936年秋,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几经辗转才与厦门市工委取得联系,由厦门市工委帮助同南委接通关系。因此,闽中特委自1936年秋即开始归南委直接领导。但由于交通阻隔,南委只能用把《救国时报》定期寄到莆田秘密通迅处的办法,让闽中特委领导人了解全国的革命形势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1937年2月,闽中特委领导人从《救国时报》上了解到“西安事变”的情况和党中央关于“联蒋抗日”的新方针后,正召集特委会议研究贯彻,不幸由于叛徒出卖而被国民党宪兵特务所围捕,造成特委领导人集体牺牲的惨重损失。幸存的特委军事部长刘突军主持成立闽中工委,接替特委的领导职能。同年4月,闽中工委派黄国璋赴香港与南委接头,姚铎代表南委指示闽中工委“可以选择有利时机和国民党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⑨。闽中党组织根据南委的指示精神,从中华民族的切身利益出发,于8月12日向国民党地方当局和驻军发出和谈倡议,并主动派出代表进城与国民党莆田县党务指导员黄士豪和县长夏涛声先后举行谈判。经过一番斗争,在闽中党组织坚持要保留红军原有人员干部、保持党的独立领导等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下,于8月28日初步达成协议。但是在队伍改编的番号问题上,国民党方面提出要把游击队纳入当地驻军第八十师编制。由于闽中工委领导人对抗日形势的估计不够全面,认为“日寇可以随时席卷而入闽,整个福建的汉奸政权可以做内应”,“这次不出去,我们的政治生命就完结,群众对我们(会)不信任”,⑩终于同意把闽中红军游击队200多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特务大队,刘突军和杨采衡分别任正、副大队长,部队下山驻莆田城郊。11月,国民党方面又借口金门沦陷、闽南告急,要把特务大队调往泉州。而闽中工委领导人在不知道漳浦已发生何鸣事件的情况下,片面认为去泉州可以争取恢复安南永根据地”,又可表示我方的合作诚意,结果上了国民党顽固派“调虎离山”的当,犯了类似闽南何鸣的错误,埋下了“泉州事变”的祸根。
12月,闽中工委代表黄国璋到香港与南委接头后,了解到《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指示》的精神,遂意识到部队进城驻扎是一大隐患。当时南委采取两项应变措施:一是把闽中工委划给闽粤赣省委领导,以便及时指导工作;二是鉴于刘突军已公开露面,不宜再做秘密工作的情况,决定闽中工委书记改由黄国璋担任。1938年1月,黄国璋到达永定,向省委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等汇报了闽中的情况,这是闽中第一次与其他游击区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同年1月17日,省委写给南委的报告中专门谈及闽中的问题:“黄国璋同志已来我处,今下午讨论他的工作,很快布置他回去开展那边的斗争。”“但莆田一带红色部队点编宣布归八十师指挥,为八十师特务大队,现已开往泉州,驻扎整训了。这包含有危险性,就是那边当局企图变这一部队为私有物,最低限度有可能被调离闽中,不能达到闽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极大作用的武装力量,除我已向项英陈述要和省府和八十师交涉达到能够为闽中抗战作群众武装的骨干为将来开展游击战争之用外,南委也尽可能设法争取这一要求的实现”。
国民党当局为了不让闽中赤色游击队加入新四军,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改变这支队伍的性质。开始是提出要特务大队扩编为正规营调到浙东抗日,且提拔刘突军任中校营长,但遭到刘突军的婉言拒绝。当看到刘突军不上圈套之后,便下决心重演“漳浦事变”的故伎,一边秘密杀害刘突军,把驻泉州的闽中游击队包围缴械,一边制造“刘突军不服从命令”的谎言搪塞舆论。国民党顽固派的这一阴谋遭到共产党组织的及时揭露。当时闽西南特委(张、邓、谭率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闽粤赣省委改为闽西南潮梅特委,由方方任书记)机关报《前驱》发表三篇评论文章予以揭露。方方还以“樨华”为笔名,亲自撰文驳斥顽固派的背信弃义行为:“据说(闽中赤色游击队之被缴械)是因为‘不服从命令’;‘不服从命令’的原因说是因为刘突军同志不肯担任八十师的营长,共产党员不做官,怕做官已成为一条罪状了,而且这种‘罪孽深重’竟致‘祸连’全队士兵了。这不晓得是新民法,还是新刑法,还是战时手法?倒值得我们来‘研究’与‘学习’。”⑾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负责人王助、范式人则以合法身份找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据理力争,迫使对方不得不同意把闽中赤色部队送交新四军,让其赴皖南抗日前线。
闽中游击区是在不了解中央“八·一”指示精神的情况下,比较早与当地国民党谈判,并把红军游击队纳入国民党部队序列;而1937年10月2日国共两党达成谈判协议,宣布将南方八省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时,闽中游击队早已被编入国民党部队。直到1938年1月中旬,闽粤赣省委才正式向项英和东南分局报告了闽中游击队的改编问题。3月“泉州事变″之后,新四军和东南分局才正式确定把闽中游击队收编进新四军。迨至5月,新四军军部由岩寺迁至太平县之后,闽中游击队才从福州行军到军部报到。所以,在此之前的新四军编制序列中当然不可能有闽中游击队的名称。由于以上历史原因,新中国建立后编写的某些有关新四军的资料,因单纯根据最早的新四军编制序列,便漏掉了闽中红军游击队。但另外一些著作则有记述,如1963年由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第26页注:“军部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等地游击队编成。”再如《中共党史资料》第11辑刊载袁伟《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沿革概况》也称:“军部直属特务营,由原湘南和闽中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共八百余人。”
闽中游击区和其他游击区一样,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的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又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保存了党组织,保存了武装力量和大批干部,并加入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
历史
1988年12月27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批示同意把闽中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块独立游击区。至此,由于历史种种原因而被长期遗漏的闽中游击区终于得以确认,正式载入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 闽中游击区是在非苏区和没有正规红军部队参战的条件下,完全由闽中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在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中开创出来的一块独立游击区,处在国民党福建当局严密控制的地区,斗争是极为艰苦和残酷的。
整顿时期
整顿党和武装组织,实现特委统一领导
1934年1月,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国民党政府加强对南方各省的地方统治,派陈仪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又从上海调来破坏共产党白区组织最富有经验的宪兵四团进驻福州,并在福建省推行“保警合一”的治安建制,把全省各类地方武装统一改编为l4个保安团,省府设立保安处,统一指挥调动全省各地的地方武装,共同对付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934年4月上旬,中共福州市委被宪兵四团破获,市委书记陈之枢被捕叛变后,立即波及莆田、仙游两县,叛徒练文澜带着宪兵到莆仙两县抓捕党、团员,中共莆田地方组织负责人陶耐存、傅韵簧、江家茂、关庆霖、王德华等陆续被捕。这些人经不经敌人的诱逼,又沦为叛徒,并带宪兵和特务在莆仙各地诱捕革命同志。一时间,莆仙地区风声鹤唳,一片恐惶。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莆田中心县委领导人潘涛立即将党的活动转移到莆田沿海农村,并组织“打狗团”,伺机打击叛徒的破坏话动。5月下旬,原中共福州市委常委王于洁及其妻子苏华为了躲避敌特的追捕,从福州转移到莆田,与潘涛取得联系,共同领导莆田地区的反叛斗争。
鉴于原中共莆田中心县委领导人多数被捕的状况,经王于洁提议,中共莆田地方组织负责同志于1934年9月在莆田灵川西厝村召开联席会议,决定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由王于洁任书记,潘涛、郑金照、林阿郎、陈建新、黄国璋为委员。同时对游击队进行整编,由郑金照任队长,潘涛任政委。会上还讨论了开辟新区工作,决定派人到莆田山区和仙游、永泰交界的边区发展新的活动据点,以便将党的活动转移到山区。
中共福州市委被国民党当局破坏之后,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便同上级失去联系,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为了争取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王于洁于1934年10月下旬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厦门寻找上级党组织。王在中共厦门市委处收到《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民族武装自卫的指示信》,但仍未能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就同厦门中心市委暂时联络。王于洁返莆后,又因联络员被捕,莆田中心县委与厦门市委的联系也从此中断。这样,莆田中心县委只好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信,作出在农村坚持游击战争的决策,在斗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并决定将常太山区创建成一块比较稳定的游击根据地,作为中共莆田地方组织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的依托。从此,莆田中心县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与此同时,中共福清中心县委也因福州市委被破坏而失去组织联系,在福清的沿海一带孤军奋战。1935年春,福清的沿海地区遭国民党福建当局的大规模“清剿”,福清中心县委将游击队转移到福清、永泰、莆田三县交界的罗汉里山区活动,并以罗汉里为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这样,莆田、福清两县党组织和游击队客观上拉近了距离,但彼此之间仍无联系。
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和武装斗争中,彼此都在寻找上级和附近党组织联系的线索,以改变孤立无援的状况。1935年4月,王于洁获悉福清游击队在莆、福交界处活动时,立即派交通员前往联络,从而使两支独立活动的游击队开始有了联系。随后,为了实行统一领导,以壮大武装力量,扩大游击区域,王于洁提议将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福清中心县委领导人黄孝敏、刘突军等人的赞同。两个中心县委的领导人于1935年5月在福清县的樟溪召开联席会议。与会人员认真分析了闽中的革命形势,研究了具体的斗争策略,认为在未能及时找到上级党组织的情况下,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继续在本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会议决定在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的基础上建立中共闽中特委,推选王于洁为特委书记,黄孝敏、潘涛、刘突军、余长钺、陈炳奎等为委员。特委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等闽中各县的革命斗争。同时,会议还决定将福清游击队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莆田游击队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并分别以福永边的罗汉里和莆仙边的常太为根据地。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会议要求两支游击队在战略上相互策应,形成整体;在战术上各自活动,机动灵活。
中共闽中特委的成立是闽中革命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结束了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各自为战、孤立无援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北起乌龙江畔的峡南,南至惠安县北部约150公里的福厦公路干线两侧地区,以及莆、仙、永、福等边界山区,都成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驰骋的战场。同时,中共闽中特委的成立,不但在组织上为坚持闽中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标志了闽中党组织及其领导人不断走向成熟,闽中革命武装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游击时期
坚持游击战争,挫败国民党军“清剿”
中共闽中特委成立之后,特委主要领导人进行了革命分工:由王于洁、潘涛负责莆田常太根据地的建设,由刘突军、黄孝敏、余长钺等人负责福清罗汉里根据地的建设。闽中特委的成立,加强了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使莆田、福清两支红军游击队能够配合行动,遥相呼应,初步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闽中两块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红军游击武装也在斗争中不断壮大。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打击根椐地周边地区的国民党地方势力,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大刀阔斧地肃清了罗汉里根据地周边的土匪、民团及地方武装,从而使游击队得到发展,武装力量扩展到100多人。1935年10月上旬,刘突军率第一支队袭击了莆田大洋田赋处,缴获长短枪8支。同年11月,第一支队又进攻闽侯县大义乡民团,缴获长短枪20余支,释放被押群众60多人。1936年初,第一支队兵分两路袭击了闽侯县沪屿镇的民团及保安队,毙敌9人,缴获长短枪20余支,释放被押群众30多人,并破仓分粮接济贫苦民众。同年2月,游击队又在福清相思岭地段的何庄桥地区,伏击了福建省银行的运钞车,生俘福建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士、大田县县长萨桓等“国大”代表及政界要员7人,缴获短枪11枝及一部分金银和现钞,造成巨大的革命影响。
与此同时,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也在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并取得良好战绩。1935年秋,国民党常太区区长前往仙游,第二支队派一支小分队在途中进行突然袭击。区长遭袭击后惊恐万状,连忙逃离常太,再也不敢回来作恶,从而使游击队在常太地区初步站稳了脚根。1936年1月11日,第二支队队长郑金照率队袭击了马口铺田赋征收处,镇压了民愤较大的铺差韩觐侯。随后,第二支队又开往广业外坑攻打了当地恶霸兼民团头子范少京的住处,将范家的粮食、衣服分给当地农民。经过斗争,打击了根据地周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扩大了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的影响。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闽中特委还加强了根据地周边党的建设。1935年底,在根据地建立了广(业)常(太)兴(太)边区工委。随后,又先后建立了17个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50多人,从而不但加强了根据地党的领导,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游击根据地。
闽中工农游击队的一系列武装斗争,使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原以为几个零星的游击队躲在山沟沟里难成气候,哪知道竟四面出击,搞得人心惶惶。1936年1月,国民党莆田驻军第四十九团派出两个连的兵力进剿常太根据地,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派陈金藩带队阻击,但因陈在战斗中牺牲,游击队失去指挥员,被逼退到仙游九仙宫,据险阻击敌人,后因夜幕降临,双方各自收兵。2月底,国民党福建当局因“国大”代表被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所捕,马上纠集了正规军、宪兵、保安团,以及各县的壮丁队、区警队等3000多兵力,从福清、闽侯、永泰三个方向,采取“分进合围”的战术,进攻罗汉里根据地。并派出飞机侦察,铁甲逡巡,企图一举肃清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在国民党当局重兵包围下,闽中游击队临危不惧,沉着应战,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穿插于高山密林之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经过3个月的艰难转战,终于打破了几十倍于我之敌的“清剿”,跳出包围圈,安全转移到莆田常太根据地,与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在漈川胜利会师。与此同时,国民党莆田驻军第四十九团也于1936年4月,再次组织兵力“清剿”莆仙边游击根据地。驻军团长夏德贵增派两个正规连协同驻枫叶塘的一个排以及常太壮丁队,加上仙仙游保安队第十一中队,共500多人,从下宫、漈兜、渡口、外坑四路进兵,实行“三光”政策,妄图一举消灭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为了避敌锋芒,游击队动员根据地的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全部撤到山林之中隐蔽。莆田驻军找不到游击队和群众,便大肆抢掠,放火烧山。游击队立即将群众分散到各个山头,敲竹筒、燃爆竹,大造声势,呐喊助威,而游击队则集中兵力攻其一路。双方激战2个多小时,后因天色已晚驻军率先收兵。国民党莆田驻军在“清剿”未能达到目的情况下,变换战术改为“驻剿”。即留一个连的兵力常驻枫叶塘和渡口,又在根据地的北部仙游地区驻一个营,以封锁根据地的出口,企图使游击队困处一隅。为了打破根据地的被动局面,闽中游击队派郑金照率小分队抄小路跳出包围圈,到沿海一带活动,以造出声势,达到调虎离山之目的。但未能成功,小分队在袭击笏石的国民党自卫队时失利,郑金照和警卫员牺牲,游击队只好撤回莆仙边根据地休整。
1936年5月,中共闽中特委在常太漈川召开军事会议,分析研究了全国和闽中的革命形势。会议决定将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并入第二支队,由吴德标任支队长,刘突军任政治委员,雷光熙、王铁成任副支队长,杨采衡仍任参谋长。两支游击队会师之后,以莆仙边根据地为依托,积极开展武装斗争。1936年6月中旬,为了粉碎莆田驻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刘突军率20多名突击队员连夜从常太出发,袭击了驻福厦公路莆仙交界的长岭驻军一个排,缴获步枪18支。继而,游击队又转战平原,奇袭了黄石镇第三区区署,击毙区警4人,缴枪20余支。随后,游击队又迅速开赴灵川何寨联保处,揪斗地霸,缴枪12支。闽中工农游击队在沿海地区的一系列武装行动,不但打击了国民党闽中当局的嚣张气焰,而且粉碎了其“清剿”计划。
然而,闽中工农游击队的存在,始终成为国民党的一块心病。从1936年7月起,闽中各县的国民党当局又调动700多兵力,联手“清剿”,围攻莆仙边根据地。国民党军队在找不到游击队主力决战的情况下,对根据地的群众进行疯狂的报复,烧杀抢掠。为了保护群众的利益,减少损失,闽中工农游击队决定主动撤离常太,转移到莆(田)永(泰)边区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尽管当时斗争环境极为恶劣,敌我力量悬殊,但闽中工农游击队在中共闽中特委的领导下,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从而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和谈时期
促成国共和谈,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
“西安事变”后,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这时中共闽中特委已与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在香港)接上关系。中共南临委向闽中特委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并对闽中的革命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中共闽中特委决定实行战略转变,不再提“反蒋”口号,主动停止对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军事行动,将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隐蔽在莆永边游击根据地整训,为奔赴前线抗日作准备。1937年1月以后,闽中特委从南临委定期寄来的《救国时报》上了解到中共中央的抗日方针、并根据《救国时报》所载的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摘编成“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等标语传单,用快邮代电的方法广泛散发,进行抗日宣传,以促进闽中抗日形势的高涨。然而,国民党当局迫于全国舆论压力,虽然不得不在公开宣传上作出团结御侮的表态,但在内部却在加紧执行对共产党及其革命武装进行“清剿”的既定方针。闽中的国民党地方当局通过特务内奸进行大肆破坏活动,企图以此达到消灭闽中红军游击队的目的。1937年2月16日,王于洁洪度村主持召开闽中特委会议,商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闽中将如何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敦促国民党地方当局接受和平谈判共同抗日等问题。但因叛徒出卖,特委领导人王于洁、黄孝敏、余长钺、潘涛、陈炳奎等相继被捕,并押往福州宪兵团部囚禁。面对突发事件,幸存的特委主要领导人刘突军当机立断,立即召开地方和部队主要党员干部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中工委,以暂时接替特委领导。会议推选刘突军为工委书记,黄国璋、苏华为委员。闽中工委的成立,从危难中挽救了闽中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而国民党当局竟不顾大敌当前和民族利益,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的6月23日,将闽中特委5位领导人杀害于福州,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千古憾事。尽管如此,中共闽中工委仍以大局为重,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以克制忍耐、忍辱负重的态度,诚心诚意地敦促国民党地方当局停止内战、共同御敌。在共产党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国民党地方当局终于接受谈判,并于1937年8月底达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协议。至此,中共闽中工委和红军游击队终于度过了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4月下旬,闽中游击队160多名指战员告别父老乡亲,从福州洪山桥出发,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谱写出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