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方言是
福建省内闽方言的第三大片。它分布在
闽北武夷山和
鹫峰山之间的闽江上源——建溪流域,包括南平地区的8个县、市:松溪、政和两县和建瓯、建阳、武夷山市(原崇安县,下文仍称崇安)的全部、南平市的多数乡镇(市区一部分及樟湖、太平二乡除外),浦城县南部的石陂、水北、濠村、山下乡(约占全县三分之一),顺昌县的高阳、大力、岚下、际会、仁寿、洋墩、埔上七乡的多数地区(近半个县)。宁德地区周宁、屏南二县西部边界的少数村落也通闽北方言。
从汉末的建安郡、唐宋的建州到元、明、清的建宁路、建宁府,1000多年间均设治于建安。1995年这个老府城(建瓯县城芝城镇)还拥有7万多人口,是山区县城所少见的。建瓯话很自然地成了闽北方言的代表。清乾隆年间,林端材所编《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就是根据建瓯音编成的韵书。此书序言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200年间不断翻印,至今还有人拿它作“因音识字”的工具书。
闽北方言大体可分东西两片。崇阳溪流域的建阳、崇安属西片,那里隔武夷山与江西接壤,受赣方言影响更大。其余地区属东片,但浦城南部与顺昌县内的闽北话也兼有与西片相近的某些特点。东西两片口音在乡间农民中通话有困难。
除了两片不同口音之外,还有两处边界方言有更大的混杂。一是南平市东20公里闽江南岸的夏道镇,这里由于和南平市土官话接触频繁又和东边的太平、樟湖二乡的闽东方言连界,受官话方言岛和闽东方言影响,口音明显不同,只有4个声调;二是建阳县西端的黄坑乡,因为和邵武、光泽两县连界并有密切来往,受到那里的闽赣方言的许多影响,有声母20个、韵母42个、声调5个,口音也明显不同。
由于近代以来人口来源复杂、变动大,闽北方言的内部差异也比较严重,代表点的权威性也显得不够,加上南平官话方言岛在区内的长期影响,闽北地区早有推广普通话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推广普通话的进程更快。如今从城镇到农村,普通话已大体可以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