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红军游击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在福建省北部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革命武装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在福建省北部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革命武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和闽北军分区领导红军第58团和独立第1、第2团及各县独立营、游击队共5000余人在闽北苏区坚持斗争。在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下,到1934年底苏区大部丧失。1935年1月,闽北红军和游击队撤出闽北苏区中心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大安。2月,闽北分区委和军分区将第58团和西南独立团、闽北独立团及分区警卫营等部合编为红军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卿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第4团。独立师成立后,各团即分散活动,在各地中共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积极打击国民党军和反动民团,取得不少胜利。不久,由于国民党军重兵“清剿”和一些不坚定分子离队,独立师遭受一些损失。9月,独立师兵分三路转到外线,开辟新区,将游击区扩大到邵武、顺昌、建阳、建瓯、松溪、政和、资溪、光泽、贵溪地区,还争取团结了一些“大刀会”组织,共同对付国民党军的进攻。1936年4月,闽北分区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黄道和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兼闽东独立师政治委员叶飞在政和县洞宫山会晤,决定建立中共闽赣省委和闽赣军区。6月,闽赣军区在崇安宣布成立,叶飞任司令员(未到职),黄道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辖闽东独立师(仍独立活动)、闽北独立师和第1(闽北)、第2(闽中)、第3(抚东)、第4(闽东北)军分区。8月,闽北独立师各团改编为6个纵队(后扩编为8个纵队),分别划归各军分区指挥。同时,闽赣省委实行党、政、军一体化领导,使闽北地区的游击战争迅速发展,游击区扩大到20多个县。1937年1月,国民党当局调集正规军5个师和各县民团对闽北游击区实行大规模“清剿”。闽北红军和游击队利用广阔的游击区与敌周旋,英勇作战,终于战胜极端的困难取得胜利。3月,闽赣省委组成以黄道为主席的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随后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开始同国民党当局举行停战谈判,9月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赣闽边抗日义勇军。1938年2月,抗日义勇军15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0 18:5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