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是指分布于今中国
福建、
台湾的
地域性文化,具有海洋色彩,重视血缘亲情,且民间信仰盛行。
历史沿革
史载福建早期先民为闽越人。
汉初,无诸被封为闽越王,建闽越国,都福州(一说都崇安城)。后为汉所灭,内地居民开始移居此地。
西晋末,大批中原士族及百姓逃迁福建。唐代汉人入迁福建形成第二个高潮。
唐末五代时,汉族进入福建形成第三次高潮。
宋末、明末都是北人南迁福建的高潮,形成大批客家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和宋室南渡后,福建汉族文化高度发展,汉族与闽越族的文化融合基本完成。
元代,福建建省,管辖的范围包括台湾。台湾土著统称高山族,成分繁多,有泰雅、赛夏、布农、曹、排湾、鲁凯、卑南、雅美等山地族群和阿美、噶玛兰、道卡斯、巴布拉巴则海、西拉雅等平地族群,其族源多元,主要来自古越族。汉代以后福建沿海的汉人零星迁徙台湾。明代晚期,汉人大量迁徙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汉人移居台湾形成第二次高潮。
18~19世纪的第三次移民高潮后,台湾人口骤增,台湾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发生巨变。在一系列移民中,福建漳泉的闽南人占了绝大多数,使台湾文化打上深厚的闽南文化烙印。闽台文化具有浓厚的海洋色彩。闽、台地处东南沿海,除了农耕外,人们特别注重“开发海洋”。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曾达到一个高潮。福建泉州湾出土的南宋海船(图1),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残深1.98米。船舱由12道隔舱板分隔为13个舱区。船上装有大量货物,仅出土香料药材就有2 300多千克。
元时泉州港为东方第一大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代中叶后的安海港、漳州月港和台湾,以及近代的福州港和厦门港都是不同时代的海外贸易的重要据点。由于邻近海洋,到海外打工求生者也多。因此,闽台成了中西文明冲突、交融的前沿,著名的侨乡,也造就了闽人“爱拼才会赢”的自强与冒险精神。外出贸易、捕捞和打工者多为男子,造就了闽台妇女(图2)从事农业等体力劳动的习俗。
由于“海者闽人之田”有比农耕经济更大的风险,为了在海洋驰骋时多一层保险,闽台人民要比其他区域的人民更加笃信神灵,故闽台文化中“妈祖”等民间信仰比较盛行。闽台偏隅于中国东南沿海边缘地带,由于北部、西北山峦绵延起伏,陆路与中原相对隔绝。当人们逐鹿中原,频繁地更替王朝时,闽台成了相对独立的世外桃源。逃离中原战乱纷扰的人们,在闽台休养生息,人口持续发展,使得宗族这种亲属组织一个一个地建立起来,形成闽台文化重视血缘亲情和多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现象;同时,在客家人中保留不少古汉族的习俗。
推荐书目
何绵山.八闽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胡友鸣,马欣来.台湾文化.2版.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