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阊阖门是太极宫南门,北对太极殿。阊阖门始建于魏晋时期,北魏沿用,北周也曾进行了修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洛阳城宫城南墙中央偏西,为宫城正门。2001—2002年进行发掘。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判断,阊阖门始建于三国曹魏初期,西晋、北魏沿用。北魏宫城正南门阊阖门基本上沿用魏晋旧制,向南正对全城中轴大道铜驼街,向北直抵太极殿。阊阖门主体在宫城南墙上,两侧前方建有巨大的阙台,阙台东西对称,相距40余米。城门与阙台围合成宫城门前广场。为迄今考古发掘所见最早的双阙楼式宫城门址,不仅为秦汉门阙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演进资料,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门阙制度具有学术价值。该门址现已复原展示。
发掘
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北魏宫城正南门——闾阖门遗址作了全面发掘。发掘证实,门址位于北魏洛阳城中轴线大街铜驼街北端,门址台基为长方形,东西44米,南北24米。城门结构复杂,城门两侧前方修东阙和西阙,东西对称,两阙台之间间距达40余米,两阙台各长19米、宽6米。东西阙台之间有东西并列的三条门道,门道各宽4.8米,进深8.6~8.8米。阊阖门巍峨壮观,是一座面阔七间、有三个门道的殿堂式建筑。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开启了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乃至故宫午门门前置双阙的先河。阊阖门阙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技术对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门阙制度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真正的城门遗址在地下约1米深的地方,在探明了城门遗址的结构,分布后,为了保护遗址,也为了展示遗址,就原址上先铺垫一层5厘米厚的细砂隔离层,再在隔离层上覆盖1.4米厚的土进行保护,之后才在原址对遗址现象进行复原展示:门址台基及阙间广场地面采用三合土地面;门址台基上的墩台和隔间墙、东西阙台采用三合土夯筑,高度为80厘米。
相关历史
作为象征帝王威仪的礼仪性建筑,阊阖门是举行帝王登基或接见四方朝贡者等重大活动的地方,极少于用通行。这座门址正对大城南北轴线大街铜驼街,主体后坐于宫城南墙,城门两侧前方夹建有两个规模巨大的大型土阙,阙台分为东阙和西阙,阙台东西对称分布,单个阙体长度接近30米,两个阙台之间间距40余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据专家介绍,这座城门无论从布局还是形制上,都较国内以往发掘的同一性质城门特殊,又是考古发掘出的年代最早的都城宫城正门,从而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考古学资料,同时为中国古代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阊阖门前的左右双阙也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它不仅为秦汉门阙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演进的资料,而且它也为已发掘出的北齐邺南城门朱明门前双阙、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双阙找到了直接的历史源头。阊阖门阙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技术对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门阙制度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意义
一、规模宏大。发掘显示,阊阖门为一门三道的殿堂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修建在有完整柱网的夯土基座上,门址上有巨大的城门楼建筑。双阙的基址在城门基址南侧的宫城南墙缺口的两端,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分布,平面皆呈曲尺形,为一母二子的子母阙式。城门南侧的东西双阙之间为宽阔的广场,东西宽41.5米,南北长约37米,约有如今半个足球场大小。从总体上看,这座宫城城门所特有殿堂式城门楼在门前两侧巨大双阙的拱卫下,显得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二、形制独特。这座门址无论从布局还是形制上,都较国内以往所见的同一性质城门特殊。其城门楼不是坐落在宫城城墙上,而是位于宫城南墙缺口北侧数十米处;在门前安置的左右双阙,不是单独矗立或伸向门前两侧前方,却直接坐落在宫城南墙门址缺口的两侧。阊阖门门、阙、墙之间这种独特的平面关系和布局为以往发掘与传世资料所不见。而且它采用殿堂式城门楼建筑格局,也与后世常见的使用密集排叉柱的抬梁式城门和更晚的过洞式城门不同。
三、价值重大。阊阖门独特的形制布局,是所知宫城正门建造的最早实例。它是采用殿堂式柱网布局建造城门的较早范例,其门前的左右双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它的形制、结构和建造技术,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有的门阙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