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吾(1921—1996),是著名军事记者,亦称著名“情景记者”、“武记者”。他因长期出生入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写有情有景的战地新闻而闻名。他弃学从军,参加抗战,不久就到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工作。他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干事,新华通讯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总分社前线记者,志愿军总分社记者组长、新华社海防前线分社社长、新华总社军事编辑组长、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
人物生平
阎吾(1921—1996),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夏庄同家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他考取了“官费”的文登乡师。在他求学期间,正值东北沦陷,他誓死不当亡国奴,离开学校,参加了抗日救亡的“河山话剧社”。1938年,他参加了八路军,毅然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1939年,他被调到八路军胶东抗日军校学习军事,学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基层部队工作。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党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他从部队转到山东省教育处编审科和省文协编辑部工作,并写出了他的新闻报道处女作《一把杀猪刀换来两支大盖枪》,反映一对夫妻不堪日寇的压迫凌辱,杀死了欺负他们的鬼子兵,携枪投奔八路军的故事。《大众日报》发表了,并聘请阎吾为通讯员,从此,阎吾的新闻工作开始起步。以后他又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肯定并引起了部队新闻单位的注意。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新华社第三野战军前线分社将阎吾调去,从此开始了他军事记者的战斗历程。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阎吾调到第三野战军新华社抢险前线总分社,作前线军事报道,重归部队编制。从此,他正式开始了军事记者的生涯。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他奔走于解放战争的前线,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泰安、沙土集、开封、睢杞、济南、淮海、渡江、舟山等战役的报道,并因带病坚持火线采访,荣立三次战功。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阎吾奉命奔赴朝鲜前线。1983年,阎吾同志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后被聘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咨询委员、调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采访课兼职教授。
人物事迹
被称为“武记者”的阎吾,以参加战斗最多、采写战地新闻最多、在前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三个“之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这位著名的军事记者曾写下《守卫在汉江前线的志愿军英雄们》《临津江前线的一个顽强的坑道战》《“打破疑虑,坚决回祖国”》等军事新闻名篇。同时,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战地采访中,在指挥员牺牲的情况下,他临危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
那是在一次随军的行动中,部队与敌遭遇,战场上指挥员英勇牺牲,而此刻敌军又一次扑来,没有了指挥员,仗还怎么打?
情急之下,有战士看到阎吾身上背着望远镜,误以为他就是指挥员,随即请求阎吾下命令指挥战斗。
作为战地记者,阎吾始终跟随部队,清楚地了解敌人,也知道部队的整个作战意图,并坚信击退敌人,就会为后续大军打开胜利通道,于是毅然指挥部队投入战斗。
随后,战士们组成战斗小组向敌军冲杀过去,抢占了山头阵地。接着阎吾又向部队首长报告了战场的最新消息,大部队迅速赶来,取得了歼灭敌人的胜利。
主要作品
他写下的一系列战地军事报道,诸如《徐州逃敌沿途抢劫军纪败坏已极》、《饮马长江》、《强渡长江情景》、《浙东我军冒雨解放金塘岛》、《战后谅山》等生动逼真的报道,成为认识解放战争历史的最好纪实文章,被新闻界称为佳作。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和平环境中,阎吾也写了大量关于部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报道。诸如歌颂我军成长历史的《光辉的历程、不朽的业绩》、《国庆阅兵盛况》;描写新时期新人物新风尚的《英雄的时代、时代的英雄》、《光荣传统开新花》;颂扬部队政治工作干部和传统的《他发扬了我军政治工作传统》、《神圣的职责》;描写革命战士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戎马边疆创业歌》、《穿着皮袄吃黄瓜》以及关于部队向现代化进军的《鲲鹏展翅》、《雄风撼关山》等。出版有:《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情景新闻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十大名记者》、河南中州大学出版的《中国名记者著作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的《名记者传》均载文介绍了他的记者生涯。所写的部分军事报道已被辑为《战地情景新闻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