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晋,男,1972年8月出生,陕西永寿人,中共党员,中级新闻职称,大学
文化程度,研究生在读。现任咸阳日报社总编办副主任兼舆情办主任。他政治立场坚定,新闻视角敏锐,业务出类拔萃,组织能力突出。15年来,他常年奔走在新闻的路上,跑遍了咸阳100多个乡镇,近千座村庄。先后23次荣获陕西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其中连续6年夺得陕西新闻一等奖。有千余件新闻作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南方周末》等转发,在新华社《内部参考》、《每日动态清样》上刊发的多篇内参曾引起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委的重视。在抗击非典中,他在全市新闻界惟一一个写出请战书,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隔离区采访,50多天时间,采摄文字12万字,图片30余幅,其中万字长篇通讯《践行生命的誓言》被《陕西日报》在一版二条并以三版一个整版的篇幅转发,当日即被“新华网”全文播发,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2005年夏,他奋战在渭河抗洪救灾一线40多天,采写的《生死浪涛间》等长篇通讯被新华社等转发,反响强烈,自己却晕倒在大堤上。他采写的农民进城卖桃遭罚款系列报道,引发了咸阳市城管制度改革,出台了农民进城卖农副产品只纠违不罚款的新政策,被传为佳话。
简介
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咸阳日报社总编办副主任兼舆情办主任。
阎晋同志先进事迹
他用他手中的笔和镜头,用他的青春和汗水,抒写着他对新闻事业的深深挚爱和无限忠诚。去年“5.12”大震,他奔赴陕南灾区,吃住在帐篷,战斗在一线,发回大量图文并茂的感人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勇气。他先后多次被各级组织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在多年的两会报道、重点报道、典型报道和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报道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出彩地完成任务。他带领的部室,被授予省、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他个人被授予陕西省“青年突击手”、咸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并当选政协咸阳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阎晋同志进报社不久,即挑起了市委、市政府政治记者的担子,做政治记者责任大、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紧张忙迫,常常没有礼拜天、节假日,而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中,光大年初一他就有四个是在采访现场度过的。1995年夏天,他刚结婚半年,妻子怀孕妊娠反映严重,这时市委决定宣传孔繁森式的县委书记韩瑞林,点名让他执笔,这是年轻的他参加工作以来最大、最重的一次任务,他毅然抛下妻子,一头扎进淳化的山川沟壑,整整奔波了一个月,光采访笔记就记下了十余万字,五易其稿后,终于在党的生日那天,隆重推出了《咸阳日报》建社以来第一个宣传一个县委书记的万字长篇通讯《一位县委书记的情怀》,轰动一时。
2003年春天,非典病毒突袭咸阳,关键时刻,阎晋同志向党委递交请战书,请求到一线采访,他在请战书中写道“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党员记者,我有责任、有义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冲锋在前,以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去经受考验,见证灾难,书写现实,记录历史,铭记全市人民在这场灾难面前的抗争与无畏、艰难和胜利。”作为全市惟一一名常驻非典一线的记者,他一人身兼文字、摄影两职,多次身着厚厚的防护服,走进隔离区,进入重污染区采访。针对暴露出的个别问题,他大局观念过硬,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帮忙不添乱,宣传不炒作,积极发挥党报内参作用,向市委主要领导以报告、送阅件形式及时报送,使问题很快得到了重视和纠正。他用激情和泪水采写的稿件,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许多读者指名为他送来了鸡蛋、苹果、鲜花等慰问品,他都如数交给了组织,只为自己留下了一篮清香四溢的鲜花。
去年,奥运圣火在咸阳传递的前两天,阎晋同志接到一个电话说某砖厂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准备到咸阳拦圣火讨工资。他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面对几乎失控的近百名农民工和家属,冒着随时被围攻、被打的风险,他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认真查看工资发放清单,并针对现场个别人煽风点火,不断扩大事态的反常表现,他认准事实,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这是一场利用农民工工资政策,以圣火经过咸阳威胁政府、向厂方要双份工资的上访闹剧。他连夜写出了详实、客观的内参,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当地政府抽调百名干部现场处理,在第二天将上访闹事者控制在了半路上,事后经公安、劳动等部门查实,事实与阎晋同志在内参中的分析判断完全一致,一名闹事者被行拘,为厂家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确保了圣火在咸阳的安全传递,受到了奥组委有关机构的高度表扬。
二、新闻视角敏锐,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突出,能创造性工作
阎晋同志的许多作品被同行们誉为“角度新、写法活、文字精当、内涵丰富”,这也是他的稿件屡次获奖和被大报转发的主要原因。他常说“没有小媒体,只有小记者”。1996年夏天的一天,他正在医院打吊针,一位公安同志打传呼告诉他,渭城分局严打中有一个在押人犯举报有人在盗墓时挖了一个金印,现在可能已流失民间。他当即拨掉打了一多半的吊针来到公安局,与干警们冒雨在五陵塬上奔波了三天三夜,终于追回了这枚后来震惊中外文物考古史的我国目前最大、最重、文字最详细的国宝级文物——北周天元皇太后金印,当晚,他即写出了这条独家新闻,清晨一上班便送到了新华社编辑手中,随后,他又于当天赶出了长篇通讯《金印面世天下惊》,这两个稿件据后来统计,共被国内外100多个媒体采用。1998年,马斐烈士在长江抗洪壮烈捐躯,他受命采访追悼大会,省、市十几家媒体都赶到了现场,他一边采访大会现场,一边独家采访了部队领导和烈士父母,当天即一口气写了三篇稿件,一个追悼会消息、一个现场特写,一个近3000字的独家通讯《英魂长眠大江中》,后来,正是这条反映烈士抗洪牺牲全过程的独家通讯夺得了当年的陕西新闻一等奖。
他坚持新闻真理,敢于为民请命。2006年,两名四川农民工被公安机关以盗窃罪名处以劳动教养一年,他在追踪此案时发现公安机关指证农民工用架子车盗卖的被盗物竟是一个重达10多吨的铁疙瘩,案卷中更是矛盾百出,疑点重重,案件上诉到法律程序后,他将发现的问题表达到了终审法院并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砖窑黑心老板报假案、个别公安人员办错案的实例。当法院宣布撤销对两名农民工的劳教决定后,在咸阳的近万名川籍农民工凑钱制匾要感谢法院和阎晋同志,却被他坚决拒绝。此后,他一个月时间发出此案的连续报道17篇,整个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比山西黑砖窑事件早了一年。
阎晋同志业务全面,敢于创新工作,他负责的部门都是新设部门。担任社会新闻部主任时,针对部里年轻人多的特点,响亮提出了部室“百字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朝气蓬勃的青春队伍和顽强拼搏的团队风貌,营造学习氛围,倡导学习精神,并推出了“项目策划”、“项目负责”、“图文两重”等新闻改革措施。当年,一大批稿件被评为各级好稿,读者好评如潮。部里有多名同志被评为各级先进,部室被授予全市新闻界惟一的省、市两级青年文明号标兵。负责舆情内参后,亮点不断,多次被上级表扬。
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吃苦,忠于事实,恪守职业精神
阎晋同志在平时的工作中,虚心向有经验、懂新闻的领导和同志学习,向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先进人物学习,向书本学习。他精心研读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原著,不断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实践水平,认真系统地钻研了几十本新闻理论和范文选本及大量的文史哲书籍,以期逐步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对事物的认知、探微能力。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他努力学习,考上了香港公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今年即将毕业。他结合自己的知识层面,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不断拓展、更新、转换自己对新闻事件的发现手段、观察角度和人文情怀。
阎晋同志出身农家,少时家境贫寒,对普通群众有着真挚的感情。下乡采访每遇困难群众,他都是掏尽身上所有而归。站在冰雹打过的果园里,他和群众一起泪水长流,含泪摄下整整一版《大雹砸在果树身上疼在农民心上》,报道灾情;坐在七旬老人赵景华和他收养的孤残女孩们进风露雨的草房里,他情难自抑,写出《赵景华和他的女儿们》,情憾全国,并获当年陕西新闻一等奖。失学儿童、下岗职工、上不起学的大学生、打工受伤要不到工钱的农民工、缺水少电的城市居民,每每让他为他们大声疾呼。多年的政治记者生涯,也培养了他忠于事实,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职业品格。他采写了一大批批评性内参和公开稿件,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中,有扬言要行凶报复他的,有用金钱、实物收买他的,也有托人找关系说情的……但是都被他顶了回去。在采访某县一位声名赫赫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人物违法问题时,这位“人物”软硬兼施,一会儿扬言要他小心全家性命,一会儿又托人说要一个字多钱买他的稿子,但阎晋同志均不为所动,先发内参,后公开见报,终于使这位“人物”被绳之以法。
针对新闻行业的一些不正之风,阎晋同志矫枉过正,为自己定了一个不合情理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不是好新闻,不是上级安排,涉及企业和企业主的宣传类报道一概不写。近年来,他仅仅采写了三个企业报道,有两个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一个获得环保新闻一等奖。他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一个记者的笔虽然握在自己手中,但良心和正义却永远属于社会,属于党,属于人民。一个记者的价值,永远在他奔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