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阎步克,男,1954年11月2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4年11月20日,阎步克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他从小热爱读《我们爱科学》这样的科普书。由于“文化大革命”,阎步克在小学五年级中断学习。复课后,阎步克直接上了初二。1971年,他中学毕业。1978年5月,从部队复员进了沈阳鼓风机厂。同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2年,他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学位。1985年,他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1988年,他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8年7月起,阎步克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1年起,阎步克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93年,他晋升为教授。2016年4月14日,阎步克担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
2020年初,因为疫情停课的北京大学开始在抖音推送课程和讲座直播,阎步克也常在抖音上直播讲课。2024年12月23日,阎步克讲授了退休前的最后一节课。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阎步克曾表示,不必灌输,让学生自行评判什么是理性、什么是良知,因为未来是青年人的。阎步克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发展,向传统的中国史教学方式提出挑战。传统的念讲稿、写黑板的授课办法,当然不会被淘汰,依然将因其人文魅力而保留下来;但新式教学手段,因其种种优点也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曾有人对历史教学用多媒体手段表示怀疑。不过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史教学,反而更需要多媒体手段。比如说,为培养研究型学生,就要提高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而用PPT课件能极便利地即时展示史料,这是传统的写黑板达不到的。讲授中会不断出现古代人名、地名、官名及各种专业名词,学生不大容易全听清;但把它们在屏幕上打出来,学生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多媒体手段所提供的照片、表格、书影、地图、示意图等,使很多单纯讲授难以说明的问题变得简单、明快而直观。多媒体技术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和讲授节奏,记笔记变得困难了,不过这可以通过网页加以弥补。把课件上网,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听课时就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理解上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与新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也是适应。且越来越多的中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他们对此毫不陌生。当然。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手段,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让学生超越专业局限,超越“井底之蛙”的一隅之见,尽可能多地了解古今中外对真善美的不同看法,辨析其异同之所在、变迁之因果,阎步克认为这就是应当给学生培养的人文素养。
教育实践
阎步克希望通过“思辨性”来吸引学生,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他格外注重这点。他采取“准专题”体系,通过若干首尾完备、内容集中的专题,把重大线索和基本知识点贯穿起来,以问题带动知识。穿插讲述专题,让内容富有思辨性,以期引发兴趣、启迪思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深度。能增加“思辨性”的不同学术观点、乃至不同学科的视角,阎步克都会以适当方式加入到讲课内容之中。阎步克讲课时会提供各种理念、论点,并尽量平实陈述。比如,他在课上比较了儒家孟子的民本精神与法家的国家主义,又通过爱因斯坦“国家是为人而建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的名言,介绍了另一种政治理念,供学生思考其间异同。
2000年左右,出现了PPT教学的新技术。阎步克率先学习采用,通过这种方式,在课上即时提供各种史料、图片、表格、示意图等,以期让抽象内容一看便解,让不大容易听清的古文一目了然。截至2018年9月,阎步克为各门课程制作了大约二三千张幻灯片。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阎步克先后讲授过中国古代史公共课、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秦汉官僚政治制度、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官阶制度、中国古代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百官志研读等课程。截至2018年9月,阎步克从未长期出国或者休教学假,每个学期都承担教学任务。
阎步克寄语历史系新生要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中学学习,是要熟练掌握唯一的标准解释;大学学习,则要掌握尽可能多的不同解释。真理不再是唯一的了,各种理论各有优劣。它们犹如投向历史客体的一束束探照灯光,每一束灯光都有其所见不及之处,但也能提供其他灯光无法照亮的独特景象。光束越多,角度越多,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就越丰富。要学会多元的、开放的思维方式,最终找到自己的独特角度,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到理解。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论文
社会生活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年过7旬的阎步克,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评)
任教近四十载,阎步克始终秉持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与爱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评)
阎步克一流的教学水平,是以他一流的研究水平作为后盾和支撑,是他扎实学识的生动体现,他已经是专业领域的领军学者。(新华网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7 19:0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