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贡图》是唐朝画家
阎立本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此图表现的是唐朝时期西域使臣拜见大唐天子的情景,参见队伍排列成队,正行进在郊野丘陵间。中间穿白色长袍、骑高头大马者为使臣,身后有举伞持扇的卫侍。队伍中的人们持有各种不同的贡物,有的手捧珊瑚,有的肩打象牙,有的抱着假山钉,有的抬箱顶罐。一只似羊的牲畜也被作为礼品送来,它与中原羊有所差异,犄角细长,形体较为消瘦。使臣队伍中的人们形象各异,姿态不一,或长须连鬓,或肤色黝黑,或大袍裹身,或赤膊袒胸,仅围短裙,显然属于不同民族,有些甚至来自热带。
创作背景
唐朝时期,中国为世上强大的国家,连接东西双方的通商大道行旅不绝。首都长安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性都市,并且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活动中心。在长安的街道上,各类种族、肤色的人群熙来攘往,呈现着嘉年华般的热闹与多样。阎立本《职贡图》所描绘的便是唐太宗时,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等前来中国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
阎立本常常配合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进行创作,曾参与绘制《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贞观三年(629),阎立本被诏画《外国图》(《职贡图》)。
艺术鉴赏
技法
画中的每位使臣的画相,结束各异,双手的动作,有的略为不同,人物刻画精湛,衣纹作铁线描。总体来说,整幅画卷,画法不媚,古雅有余,用笔高古浑厚,设色则浑穆无华,都保存了较古的风格。
图中人物比例准确,笔法圆劲,气韵生动,线条外形状如铁丝,内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是为表现硬质布料的主要技法。《职贡图》描绘的是当时“万国来朝、百蛮朝贡”的情景。人物形态灵活逼真,体现出了当时绘画的高超技法。
色彩
在色彩上,萧绎和阎立本的《职贡图》又有一定的区别,萧绎的《职贡图》用笔秀润连绵,注意细节的表现。阎立本的《职贡图》厚重明丽、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处处展现大国风范及气势。
服饰
在服饰上,阎立本画上的服饰不再像萧绎画上的服饰那样正规统一,有的没有穿着上衣,可以看出唐朝服饰上的开放。
名家点评
北宋诗人、画家
苏轼题画诗《阎立本〈职贡图〉》:贞观之德来万邦,浩如沧海吞河江。音容伧狞服奇厖,横绝岭海逾涛泷。珍禽瑰产争牵扛,名王解辫却盖幢。粉本遗墨开明窗,我喟而作心未降。魏徵封伦恨不双。
后世影响
“职贡图”这个题材有两类,一类以描绘各方来朝使节图像为主的表现方法,从此成为历代《职贡图》的基本形式之一,代表作是萧绎《职贡图》。与之相对,在另一类《职贡图》中,画家并不对使节的服装样貌做出精细描绘,而是着重凸显朝贡队伍的壮观和所献贡品的珍奇,开创这一类型风格的据传为唐朝阎立本所绘的《职贡图》。
研究价值
此图的绘画笔意含宋画风格,但全图的结构特征还保存了唐画风格。设色淡雅,以红色加点缀。它的保存为研究唐朝时期对外的政治,经济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阎立本,生活于7世纪,约卒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是唐朝初年的画家。他出生在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内,父亲和兄长均是宫廷艺术家,擅长绘画和设计。在兄长去世后,阎立本接替他继续在宫中供职。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可知,阎立本的艺术活动与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密切相关。阎立本年轻时,即在尚为秦王的李世民府中任职,并于唐武德九年(626年)绘制了为李世民夺取天下立过大功的18个谋士的肖像。唐贞观十七年(643年),阎立本又奉已即帝位的李世民之命,画了24位唐朝开国功臣的肖像,并悬挂在宫廷的主要殿堂凌烟阁内,称为《凌烟阁功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