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枋
额枋用于建筑物的装饰
额枋也叫檐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的石窟建筑中可以看到此种结构,多置于柱顶;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简介
也叫檐坊,宋代之前称为“阑额”。宋代之后额枋在转角处出头,明清做法是将出头额枋雕刻并彩绘,称为霸王拳。额枋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系构件。额枋的主要作用是承托上部头拱。额枋由于处于建筑物的显要部位,是视觉感受到的重要对象,因此,一般都把它作为装饰的突出部件,常常用施彩雕塑进行装饰。
牌楼的额枋
牌楼的额枋实际就是大梁。而在古典房屋建筑中连接柱间的纵向构架称梁,连接柱间的横向构架称桁或枋。没有纵向构架的牌楼,这大梁只能称为额枋了。
木牌楼柱间的额枋一般的分为两层,上层称大额枋下层称小额枋。四柱三间的牌楼,中间称明间,两侧称次间。六柱五间的牌楼端头两侧称梢间。传统木牌楼梁枋间的连接都用穿插式的榫卯结构。明间大额枋的长度超出明柱,故称龙门枋。
官式木牌楼的额枋之上都有平板枋,也有些牌楼没有平板枋,斗拱直接落在额枋上。也有的牌楼额枋用材较小且用通天柱。与冲天柱不同的是通天柱不冲过脊,柱头上不用大坐斗而是直接通到脊檩处。
柱头上的额枋
额枋,顾名思义是位于额部的木枋。也就是连贯两柱柱头的横木。它的作用就好像是一个板凳的四条腿,要用一些木枋拉在一起,然后才能够在上面安装板凳面一样。柱子也是一样,因为柱子的下端是立在地上的,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系,如果不在柱头部位有一些拉结的枋子,柱子就会出现倾覆。而当在每两个柱子的柱头部位拉起了一根枋子之后,这些横枋与立柱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这为进一步支撑上面厚重的屋顶,并形成室内空敞的空间,奠定了一个基础。
清代建筑在柱头位置一般只有一层额枋。但是,大型殿堂的柱头部分却用了上下两层额枋,位于上面一层的是大额枋,在下面一层是小额枋,在大小额枋之间,还有一个立置的板,被称做是由额垫板。大额枋的上皮与柱头平,在大额枋与柱头之上还有道稍窄的枋子,称为平板枋。祈年殿下檐柱头之间的结构就是由大额枋、小额枋、由额垫板和平板枋组成的。
一般重檐建筑的上檐柱子之间,也会同样设置一些额枋,其名称也有一些变化,上檐柱的大额枋,被称为上额枋,小额枋因为要承担下檐椽子尾部的承托作用,故称为承椽枋。在上额枋与承椽枋之间也有一个立置的枋子,是用来贴附下檐屋面的博脊的,故称为博脊枋。因为博脊是比较高的,还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与下檐相应位置上的由额垫板相比,上檐的博脊枋就比较高,而且也比较厚。上额枋的上皮与金柱柱头平,其上也有一道平板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07:30
目录
概述
简介
牌楼的额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