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口真鲨
真鲨科真鲨属动物
阔口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plumbeus)是真鲨科、真鲨属的一种鲨鱼。体呈纺锤型,躯干颇粗壮。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端宽圆。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短,发育不完全;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宽,圆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直立或外斜,无小齿尖;下颌齿较窄而直立,内外侧皆凹入,边缘略具锯齿。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存在明显的隆脊,第一背鳍宽大,起点在胸鳍基底后端或稍前,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圆。体背侧灰褐色;腹侧白色。鳍灰褐色,后缘较淡。
动物学史
1827年,纳尔多(Nardo)根据从亚得里亚海采集的一个标本,将阔口真鲨描述为Squalus plumbeus。1841年,穆勒(Muller)和亨勒(Henle)将Eulamia milberti定为阔口真鲨的学名,此后,阔口真鲨的分类中使用了各种名称。其中包括Carcharias ceruleus DeKay 1842、Lamna caudata DeKay 1842、Squalus caecchia Nardo 1847、Carcharia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al 1850、Carcharias obtusirostris Moreau 1881、Carcharias stevensi Ogilby 1911、Carcharias Latitostomus Fang & Wang 1932、Galeolamna dorsalis Whitley 1944。一些科学家直到后来才使用milberti这个种名,原因是人们相信地中海中阔口真鲨的种群由不同的物种组成;后来人们知道这些鲨鱼和来自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鲨鱼是一样的。最终有效的学名是Carcharhinus plumbeus(Nardo,1827)。属名Carcharhinus来源于希腊语“karcharos”(意思是锐化)和“rhinos”(意思是鼻子)。种名plumbeus从拉丁语翻译为“铅”。
形态特征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65-75厘米,雄成鱼长131-178厘米,雌成鱼长144-184厘米,最长达3米。体纺锤形,躯干较粗大。头宽扁,头长约为全长的2/9。尾稍侧扁,比头和躯干稍短,尾基上下方具凹洼。吻宽扁,中长,背视弧形,前缘钝圆,侧视尖突。眼中大,圆形,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眼径约为第一鳃孔宽的1/2。鼻孔颇宽大,斜侧位,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鼻间隔宽,比鼻孔长约大3倍余。前鼻瓣后部有个小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弧形,口宽比口前吻长稍大,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口闭时上下颌紧合,齿不暴露;唇褶短小,见于口隅。上下颌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头外斜,外缘有一凹缺;下颌齿较狭而直,内侧和外侧凹入,边缘具细锯齿;上下颌各具一细小正中齿,每侧各具14齿,上颌齿1行在使用,下颌齿2行在使用。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前4个大小和距离约相同,最后1个较狭小,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壳形,基板发达,具1棘突3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位于腹腔前半部上方;起点对着胸鳍基底后端或稍前;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鳍近许多;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距腹鳍起点垂直线有一相当大的距离。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基底长约等于背鳍间隔的1/4;上角钝圆,后缘斜直,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的距离约与其里缘相等,背鳍间隔中部正中具一纵行皮嵴。尾鳍宽长,约为全长的3/11,比头长为大,尾椎轴上翘,上叶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圆,后缘凹入。臀鳍约与第二背鳍等大,基底与第二背鳍基底相对,距尾基与距腹鳍约相等或距尾基比距腹鳍稍近;外角钝圆或钝尖,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伸达第二背鳍下角下方。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近方形,位于背鳍间隔中部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外角和里角都钝圆。胸鳍中大,近镰形,后缘凹入,前角钝尖突出,里角钝圆,鳍端伸达背鳍基底后端或稍后。
体青褐色或灰褐色,腹面白色;鳍灰褐色,后缘较淡。
栖息环境
阔口真鲨属温带和热带近海上层鲨,栖息于从潮间带至280米处。栖息于近海、外海大陆棚及岛棚外围之深海水域,但亦常出现于内湾、港湾或河川出海口,不会冒险进入淡水。喜欢光滑的基底,但会避开沙滩、珊瑚礁区或碎石激浪区。
生活习性
习性
阔口真鲨有时会巡游于大洋中,在北大西洋,冬季南下,夏季北上,常成大群徊游。尽管人们认为洋流也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运动主要受温度影响。在北大西洋西部,成年阔口真鲨在夏季温暖的月份向北移动至科德角,并在天气转凉时返回南部。雄性比雌性更早地迁移到更深的水中。雄性阔口真鲨显示出聚集的迁徙,并经常在群游中迁徙,而雌性则显示出单独的迁徙。该物种在非洲东南沿海的种群也参与季节性迁徙。然而,在夏威夷群岛以外,阔口真鲨被认为是常住居民。由于世界各地已知阔口真鲨种群之间的距离较远,因此它们也很可能也能够进行远洋迁移。然而,这些长距离的移动很可能是由于盛行洋流的偶然或不规则“移动”所致,而不是与季节性温度相关的定期迁移
食性
阔口真鲨是一种机会性的底栖动物,主要捕食相对较小的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常见的食物包括各种骨性鱼类、鳗鱼、旱冰、鳐鱼、狗鱼、章鱼、鱿鱼、双壳类、虾和螃蟹。阔口真鲨全天觅食,但在晚上变得更加活跃。由于发现的部分饱腹的鲨鱼比例很高,而且它们的肝脏相对较大。据信阔口真鲨的捕食策略非常成功,与其他类鲨鱼相比,它们的食物供应更加规律。
分布范围
海域
分布于大西洋东西岸沿海,西太平洋沿海及夏威夷群岛,西印度洋之红海,阿曼湾。在东太平洋的雷维拉吉多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也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台湾东北部海域。
国家
存在:阿根廷、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领地、西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巴哈马、贝宁、巴西、佛得角、喀麦隆、中国、哥伦比亚、刚果共和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科特迪瓦、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加蓬、加纳、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耳他、毛里求斯、摩洛哥、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亚、尼日利亚、阿曼、巴拿马、葡萄牙、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舌尔、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马州、北卡罗来纳州、佛罗里达州、特拉华州、德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罗德岛州、乔治亚州、弗吉尼亚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南卡罗来纳州)、乌拉圭、玻利瓦尔共和国委内瑞拉、越南。
存在不确定:伯利兹。
繁殖方式
胎生,具卵黄囊胎盘,每产1-14仔。在北半球,交配发生在春季或初夏(5-6月)。与炎热的夏季相关,南半球的在10月下旬至次年1月交配。在这段时间里,一个成熟的雄性会一直跟着一个雌性,偶尔会咬她的背鳍之间的区域,直到它翻身,让它把一个钩子插入泄殖腔。多数类鲨鱼中都存在这种求偶行为,通常会使雌性留下永久性的疤痕。
受精后,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妊娠期可能在8-12个月不等。西大西洋的雌性阔口真鲨一般会长9个月,而在非洲东南部,妊娠期可长达12个月。雌性阔口真鲨每隔一年可以怀孕一次,每次分娩事件后都会有一个休息年。通过胎盘囊滋养胚胎,这是一种称为胎生的繁殖策略。在西大西洋,幼鲨出生于6-8月,而在非洲东南部,幼鲨则出生于12月至次年2月。产卵发生在浅水栖息地,为幼鲨提供了一个“育儿区”,在那里它们不被大鲨鱼捕食(众所周知,成鲨严重捕食幼鲨)。
值得注意的是,雌雄几乎总是以1:1的比例代表。幼鲨类似于成年的父母,尽管特征性的大型第一背鳍在这个早期阶段可能还不那么显眼。幼鲨留在浅水处,直到秋天下旬,它们会成群向南移动并进一步离岸,直到夏天才回来。这种在沿海浅水域与较温暖,这种在较浅的沿海水域和较温暖的较深水域之间的运动可能会持续长达5年,但不应与涉及更远距离的成年迁徙相混淆。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7年 ver 3.1——易危(VU)。
种群现状
阔口真鲨的濒危原因包括产仔量小、生长速度慢和相对较长的妊娠期。因此,该种鲨鱼很容易被过度捕捞。20世纪80年代,休闲钓鱼的增加以及对鱼翅和鲨鱼肉的需求增加,对大西洋西南部阔口真鲨的数量产生了深远的不利影响。有人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该地区阔口真鲨的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二,但是,后来,由于实施渔业法规,数量略有增加。此外,大型阔口真鲨在苗圃地中捕杀幼年阔口真鲨的情况有所减少。
主要价值
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馀物制成鱼粉。
物种危害
由于偏爱较小的猎物,并且倾向于避开海滩和水面,因此阔口真鲨对人类的威胁很小。尽管它很少与攻击人类有关,但其规模使其具有潜在的危险。
参考资料
Carcharhinus plumbeus.fishesofaustralia.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8:2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