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阜阳剪纸),是安徽阜阳的一门古老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阜阳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相关资料来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有关专家考证,《木兰辞》中描述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人,今亳州人)“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即剪纸作为头饰在生活中的应用。
唐代时,原属于阜阳地区的亳州出产过“亳绢”。当时以绢为纸,剪绢花和剪纸是同源的。
明清时期,阜阳地区逢年过节、祝寿送礼,都习惯用剪纸来装饰物品、点缀门窗、美化环境。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阜阳剪纸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安徽阜阳剪纸集》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农民剪纸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当时阜阳民间剪纸艺人达到上千人,其中陈之仁、吕凤毛、王家和、程建礼、贾培秀、戴氏三姐妹等是这一技艺的代表。
文化特征
安徽阜阳地区的剪纸,长期根植民间,是劳动人民喜庆新春佳节的装饰品,素以题材多样、技巧新颖、风格独特而闻名。传统的剪纸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大多取材于生产劳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及民间戏曲故事,也有以勾画动物、花鸟、瓜果、花卉为内容的。它表达了农民朴素的审美观,对后来艺人的剪纸内容,有着较大的影响。
阜阳地区的剪纸既有北方的简练和粗壮有力,又有南方的精巧和秀丽多姿、粗细相间、刚媚兼备、节奏协调,因此形成了精巧豪放的地方风格。在花色品种上,更是丰富多彩,有套色剪纸、笔彩填色剪纸和点彩、单色、分色剪纸等。剪纸艺术在已超出了原来作为窗花、礼花、灯花、刺绣的花样等应用范围,同其它美术作品一样,应用更为广泛。它以单幅挂图、实用图案、连环画、插图等形式,活跃于画报、刊阜阳剪纸之三:蔡文姬头、封面设计、工艺品、建筑装饰、商标、广告之中。近年来,阜阳剪纸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受到人们的欣赏和赞美。
制作工序
阜阳剪纸工具主要为剪刀和纸。剪刀一般为民间常用的剪刀,这种剪刀一般会经过剪纸手工艺人的自我改动,经过整形、打磨,使其便利、精巧,利于剪纸创作中剪纸技法的施展。当然精致的剪刀也有使用的,如张小泉剪刀,但这不太适合民间传统剪纸的做法。剪纸所用的纸张多种多样,任何一张纸都可以剪,但一般以大红纸较为多见,红纸厚实易拿,不像宣纸软,不易掌握。
阜阳剪纸创作中一般形成如下几个环节。首先是用略显稚拙、粗犷简洁的线条,借助写意的笔法将要剪作品的主题体现出来。其次是在作品的空间布局上,加以大胆地分割,以便造成大气、完整的空间结构布局。再次是按照实际需求,通过流畅而细腻的剪纸技法对作品的局部进行剪裁、加工。通过上述环节,展现在面前的嫣然就是一幅灵动自然、造型夸张、形神有别的作品了。这一创作步骤中同时还伴有剪、刻、撕、烧、染、拼、衬等不同的环节。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阜阳剪纸是皖西北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与当地的节日礼仪、服饰纹样、门窗装饰、雕刻刺绣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抒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喜怒爱憎的心理情绪,寄托着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阜阳剪纸从总体上呈现出粗犷、朴实、醇厚的风格特点,它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美,又有北方剪纸的稚拙浑厚,达到了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阜阳剪纸艺人老龄化现象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程兴红,男,汉族,1971年8月10日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剪纸(阜阳剪纸),申报地区为安徽省阜阳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剪纸(阜阳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阜阳剪纸)项目保护单位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20年9月8日,阜阳剪纸作品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社会活动
2020年10月8日,阜阳市第六届民间工艺·剪纸大赛优秀作品颁奖仪式于10月8日在市博物馆成功举办。展会上展出了阜阳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