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福源(Nguyễn Phúc Nguyên,1563年-1635年)是越南第二次南北朝(南阮北郑)历史上的第三代广南君主(1613年-1635年)。
早期经历
阮福源是阮潢的第六子。1613年阮潢逝世后,由他继位,统治越南南方。阮福源继承了父亲的政策,拒绝屈从于由郑松扶植的后黎朝朝廷的权威,自称“仁国公”(Nhơn Quốc Công)。原黎朝的政事
机构改革为直接听命于阮主的机关,切断与北方朝廷的隶属关系。阮主所在地的正营,设置了舍差司(掌诉讼)、将臣吏司(掌钱粮)、令史司(掌祭祀及支给正营军饷)三司,各地府县则任命知府、知县管理民政。所有官僚任免及政务均拒绝北方朝廷插手。
根据阮朝国史《大南实录》《Đại Nam thực lục》前编卷二《熙宗孝文皇帝实录》的记载:“始称国姓,为阮福氏”。因此,广南国的国姓应该是复姓阮福。
在1615年左右,阮福源允许葡萄牙商人建立商业港口费福(Faifo,今会安)。广南国在这时候开始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欧洲的先进大炮,同时学习欧洲船舶的设计方法,在葡萄牙工程师的协助下阮氏开始了自己西洋铜炮的生产。这些在后来的郑阮纷争中给了阮氏以巨大的帮助。随着时光流逝,费福港成为了西南太平洋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许多中国人、日本人、欧洲人和东南亚人来到费福港进行贸易。为了与外国人贸易,阮氏积极发展种糖业。而此时因为明、清朝廷的海禁政策,许多日本人为了获得他们急需的中国丝绸和陶瓷制品,不得不绕过中国,来到越南费福港进行贸易。海外贸易为物力短缺的南阮提供了维持政权的物质支持,使南阮不仅能够抗衡北郑,甚至能腾出余力向南拓展新领土。
受到中华思想影响,越南历代王朝都将占城、真腊(柬埔寨)等民族视为蛮族,不断施加压力迫使其臣服。从阮潢入镇顺广开始,南阮也秉承后黎朝的国策,不断蚕食占城国家的土地。1611年,阮潢南征华英国,在占领地建立富安府。在1620年左右,阮福源将女儿阮氏玉(Nguyễn Thị Ngọc)嫁给了真腊国王吉·哲塔二世(Chey Chetta II)。作为聘礼,真腊王于1623年允许越南人在普利安哥地区(今西贡)建立城镇。
郑阮战争
1623年,大越国后黎朝权臣“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郑松逝世。其子郑梉嗣位后称“元帅统国政清都王”,再三假借黎帝名义催促南阮缴纳贡赋,但是阮福源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打发北使。郑梉又借口进贡明朝,要求南阮进贡大象及海船,并要阮福源遣子入侍朝廷,这些要求也一一被阮福源拒绝。于是,郑梉就以南阮抗命为借口,挑起南侵的事端。
1627年,郑梉挟黎神宗亲征,南下讨伐阮氏,标志着郑阮纷争的开始。战役持续了四个月,两军投入兵船、战象、大炮混战,南阮谋士阮有镒虚报留守北方的郑军叛乱,迫使郑梉撤军。。郑氏在战事没有占据优势,又假借黎帝名义封阮福源为“节制顺化二处水步诸营兼总内外平章军国重事太傅国公”,促请阮福源发兵攻击高平的莫氏子孙。阮福源接受封拜,不过却按兵不动,反而发动军民在南北交界处筑起长垒,将狭长的越南国土截为两段。这对城墙位于灵河之南,从大海至丛山,最终建成之时绵延了11公里。城墙非常高大,每一丈设置火炮一门,每三至五丈更有一门重炮,而且“弹药山积”,以防御郑主的进攻。1633年,郑氏率领御林军再次南下,水路并进,试图迂回包抄城墙。阮福源的军队于日丽(Nhat-Le)海战中击败了郑梉所率的御林军。南阮水军的大战船有百艘以上,每艘战船配有大炮6门,对抗北方郑军绰绰有余。
相较于郑氏,阮氏具备一些优势。首先,他们处于守势的地位。其次,阮氏在他们与欧洲人、尤其是葡萄牙人的接触中获益,得以购置较先进的欧洲军备,在城防中雇庸欧洲的军事专家,南阮士兵的火器熟习程度已经不亚于欧洲人,他们已经能够娴熟地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第三,地理形势对他们有利:大规模有组织的军队仅适合平原旷野,而此种地点在越南十分希少;山岳几乎挤进了海里头。
1635年,阮福源逝世,但郑阮战争依旧持续。阮福源所建立的城墙很好地保护了阮氏政权免受北方郑氏的进攻。
阮福源死后,被葬于长衍陵(Trường diễn Lăng)。1803年,他的后代阮福映建立阮朝后,追崇上他庙号熙宗(Huy Tông),谥显谟光烈温恭明睿翼善绥猷孝文皇帝(Hiển Mô Quang Liệt Ôn Cung Minh Duệ Dực Thiện Tuy Du Hiếu Văn Hoàng Đ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