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化保障,为减少或避免部队遭受核、化学、
生物武器袭击的损伤,由
防化兵组织和实施的综合措施。它是作战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保障范围,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斗防化保障;按军种、兵种,分为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和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空降兵等防化保障。防化保障是自化学武器使用于战场后产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在比利时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大规模使用氯气,开创了化学战的先例。在整个大战期间,化学武器有了很大发展,并屡次使用于战场。各主要交战国为保障己方军队的安全和作战行动,先后组建化学兵机构和专业防毒分队,并为部队研制、配发防化装备器材,使化学武器防护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防化保障随之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使用了原子弹。战后,苏、英、法、中等国也相继拥有核武器,防化保障增加了对核武器防护的内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防化保障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始形成的。战争初期,日军频繁地使用化学武器,后来秘密试验和使用细菌(生物)武器。为应对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化学武器袭击,八路军于1938年12月在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设立化学队,1939年6月,
八路军留守兵团举办防毒培训班,培训防化骨干,使用缴获的防毒装备和自制的简易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并组织指导部队进行自防、自救活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保障机构和专业兵部队、分队,以及各种防护措施不断发展完善,防化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随着核化生武器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核化生防护。①充分准备,严密防护。②群众性防护与专业兵保障相结合。③集中主要兵力、器材保障重点。④掌握预备力量,适时实施机动。⑤周密组织协同动作,提高整体防护能力。防化保障由各级参谋机关组织,防化兵和卫生勤务部队、分队具体实施。基本程序和方法:①组织与实施核观测和化学、生物观察。及时发现敌方核化生武器袭击征候,迅速评估核化生武器杀伤破坏范围和受染情况,为指挥员定下决心、处置情况和组织防护提供依据。②组织与实施化学侦察、辐射侦察和生物战剂检验。化学侦察主要是查明地面、空气、水域和物体的染毒种类、范围和程度,监测其变化情况;辐射侦察主要是及时发现
放射性沉降,查明沾染地域的范围和沾染程度,监测地面γ射线剂量率(照射量率)的变化情况,对人员进行剂量监督和对武器、装备、粮秣、饮用水等实施沾染检查;生物战剂检验主要是判定敌方是否使用生物武器,为部队防护提供依据。③组织与实施局部洗消和全面洗消。主要是对受染人员、武器装备、粮秣、饮用水和阵地、道路等实施消毒或消除沾染,保障部队顺利实施机动和继续遂行作战任务。④组织指导部队和人民群众的防护工作。及时将敌方准备与可能实施核化生武器袭击的情况通报部队,组织有针对性的临战训练,建立、健全群众性防护组织,开展群众性自防、自侦、自消、自救活动,在作战准备与实施过程中适时给部队下达防化保障指示,对作战地区人民群众的防护给予必要的指导。⑤组织防化技术和器材保障。防化技术保障主要由防化部门和防化技术单位担负,解决防化保障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保障防化分队遂行任务和部队对核化生武器防护的顺利实施。防化器材保障主要是及时给部队补充防化装备器材,组织部队制作和利用简易防护器材,并依据敌方可能实施核化生武器袭击的情况,组织必要的防化器材储备。⑥做好核设施和化学工业设施遭敌方袭击破坏时的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消除后果。未来
信息化战争中,防化保障将向一体化保障方向发展,在保障方式与方法、力量编组模式和运用等方面都将产生新的变化。未来战场核化生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依据战场上出现的不同情况,灵活、有效地组织与实施防化保障,对军队顺利遂行作战任务、夺取作战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